6岁之前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克制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宝宝的故事:
我叫乐乐,今年4岁,我爱吃蛋糕,最喜欢爸爸和我一起堆雪人。
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蛋糕,一进蛋糕房,浓浓的蛋糕香味,哇,每一个都想吃,可是妈妈说今天不买那些蛋糕,妈妈让做蛋糕的叔叔给我做一个特别的小房子蛋糕,我在玻璃房外面,看着糕点叔叔一点一点的完成我的小房子,看着面包房里其他的蛋糕不能吃好难过,但是我的小房子蛋糕看起来更大更好,等了好久,妈妈说有半个小时,我的小房子蛋糕终于做好了,好开心啊,妈妈说“你看,如果我们今天不等的话,只能买一个平常的蛋糕、等了一小会,就有一个小房子了,多好啊。”可是我好想马上吃到蛋糕啊,但是只要我稍微忍耐一下,就会拥有更好吃的蛋糕了。嗯,那我要等一等,我想要更好吃的蛋糕。
这也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能够等待,推迟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间。比如,孩子选择把糖留到明天吃。别小看这样的选择,即便你告诉他今天少吃一块糖,明天可以吃两块,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斗争才能下决心放弃立刻可以得到的满足。
孩子明白了延迟满足的好处后,就容易说服自己克制冲动。对于年幼的孩子或特别任性的孩子,讲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长需要耐心地反复地给孩子强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让孩子发现等待会有惊喜。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精神考验,是冲动与克制、放纵欲望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冲突的缩影。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四五岁时能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格特征上与那些无法抵御即时满足的孩子的差异明显。前者往往自信、头脑清晰、善于把握大局、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幼儿期
学习分辨孩子基本的“需要”与额外的“想要”,不因为孩子哭闹就马上满足他,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或者暂时隔离(暂时停止活动,并将孩子带离现场)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克制冲动习惯基础。
学前期
随着年龄渐增,以肯定与鼓励来强化孩子克制冲动的行为,逐渐取代暂时隔离法。尤其在团体活动中,更要坚持遵守规范、养成轮流与分享的习惯。
学龄前期:持续肯定鼓励孩子克制冲动的行为,特别留意孩子在学习上是否能够从克制冲动、延缓满足得到更大的成就与快乐。坚定的执行规范,以引导孩子了解行为与后果的连结。陪伴孩子讨论他有兴趣的课题,藉此建立良性互动的基础。
学龄后期:针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更多的对谈,协助孩子建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从尝试错误的经验中,体认克制冲动与延缓满足的重要。
青春期
陪伴孩子进行自我探索与生涯规划,引导孩子思考长远的后果,支持孩子为所设定的目标努力。当孩子面对挫败,更需要陪伴与倾听,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体验等待与忍耐所带来的甜美果实。
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逐渐能思考更长远的后果,克制冲动的机制也愈发成熟,可以为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延缓当下的满足。然而,除了随着年龄长大而增加之外,克制冲动、延缓满足的能力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锻练,才能逐渐造就面对挫败、克服困难、接受挑战,乃至坚持目标的态度。
心理学家发现,有意义的快乐才能持久,也才能带来深层的满足,克制冲动、延缓满足正是获得有意义的快乐不可或缺的基础。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亲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