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主要心理特征及发展任务
勤勉/自卑
艾里克森(发展心理学家)解释,如果小学经验到成功多于失败,将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继续追求成功。反之,若是经历太多失败,难免养成自贬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发展逻辑思考
逻辑思考起步,但仍停留在具体思考。
脱离自我中心
心理发展已脱离婴幼儿的自我中心,对人事呈开放状态,比较纯真、直率,少情绪动荡,亲子、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
发展同侪友谊
开始发展友谊,朋友逐渐成为生活重心。
父母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孩子进入小学,逐渐脱离父母,生活重心转移至课业及同侪关系的发展。虽然父母责任较为轻省,但却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交友、认知的建立上多花些心力。
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
彩虹爱家曾对国小生做过调查,显示三年级生只有 50.8% 喜欢上学,到六年级降低至 38.2%。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步,考试评量是为了测验学习成果,但也会带来压力。若孩子在课业上常常受挫,加上父母的严厉惩罚或话语贬抑,会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无力感,若在学校学习的起步就失去兴趣,未来漫长的求学要如何度过?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应是学龄儿童父母重要的课题。以下建议提供参考:
鼓励的应用
阿德勒(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内在资源,并激发自主与自决的能力。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要肯定孩子负责态度及好的表现,孩子会因此得到成就与自信,更愿意积极的学习。鼓励还有一个重要原则,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而非结果,不要把焦点放在分数上,让孩子误以为成绩=自我价值。
让学习变有趣
可运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当小老师和父母分享他的学习;或结合功课与生活,如切水果与蛋糕时练习分数(除法);到户外体验自然课本的内容,让他觉得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
引导而非指导
当他提出问题时,引导他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告诉他答案。另外,提供孩子多元的参考信息,以开拓他的思维与眼界。若父母能引导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满足与快乐,便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发展孩子的优势
加纳(心理发展学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父母可以多观察孩子的独特智能,并创造环境让孩子的优势能力得以展现。
建立孩子优质的信念
学龄孩子的思维,慢慢从具体形象迈向抽象逻辑,也慢慢建立对自我、他人、环境、生命的认知,父母可在餐桌、路上、睡前,用问题开启对话,如:「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觉得同学如何?有交到好朋友吗?」此外,与孩子共读绘本、一起欣赏影片或出游后,都可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思考。
孩子在分享时,父母要专注聆听与正向响应(不批判与建议),好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增近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培养孩子思考能力,领悟正向的价值信念。
培养孩子人际能力
孩子上小学后,有较长的时间在学校度过,需要同伴情感上的支持,所以交朋友成为孩子看重的事。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交友状况,若没有人和他作朋友,父母先同理并和他讨论原因与交友方法,也可藉生日名目邀同学到家里玩。另外,也要关心孩子班上有无霸凌事件,和孩子讨论如何保护自己或关心班上弱势同学。
培养欣赏自然、社会关怀的情怀
现今孩子大多沉溺于 3C 产品,父母多让孩子接近大自然,有机会观察生命的奇妙,更懂得珍惜生命。另外,多与孩子分享世界性的灾难事件,或带孩子参与社会服务,提升孩子社会关怀的公民素养。
学龄儿童若以低、中、高年级分野,在心智及生理发展上会有不同的变化,而孩子的发展速度也会有个别的差异,所以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适性引导。
虽然他们看重友谊,但情感上仍依赖父母,父母需在孩子的情感账户中,不断存入爱的存款,并借着心灵对话,建立沟通的平台与管道,才能为孩子在步入青春风暴期,作最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