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
不少家长疑惑:“这是不是意味着,‘8月31日’不再是小学入学年龄的铁定截止日期?”“我孩子今年9月12日才满6岁,有机会入学吗?”事实上,教育部从来都没有文件明确规定 “未满6岁不得入学”,但各地都遵循着不成文的规定,以开学前日期定儿童是否到达6周岁,是否可以进入小学(周岁的计算以每年的8月31日为统计时限)。
而不少家长对于“弹性入学”的概念理解,局限在了“早入学”。不少地方的医院早产儿比例大幅度上升。
“凡事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乍一看挺有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许多家长觉得早入学对于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是好的,但往往却忽视了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弹性入学”在这种偏颇言论的蛊惑下,变成了不少家长中的教育焦虑,生怕晚一天就晚一年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你家孩子要趁早,别人家孩子想要更早;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别人家孩子想要跑得更早、更快。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
倡导年满三周岁上幼儿园、年满六周岁上小学,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的确有一些早慧儿童入学时年龄很小或者能够跳级,但大多数提早入学的学生在学习后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成绩下滑。其实,很多小龄生智商很高,但最终起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抢跑”赶早可能耽误孩子一辈子。更多山西教师招聘信息请查看山西教师招聘网
儿童什么时候上小学,应当看其‘成熟度’。既要看智力因素,更要看心理和性格因素。想让孩子早点上学,主要是家长“心急”,担心孩子晚点上学就会落后,但调查说明其实晚点入学也是有好处的,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发育比女生迟缓一些。若没有到6岁,孩子上体育课可能没有其他孩子跑得快,由于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写字也慢一些,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过早地承受学习压力,不利于孩子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当一些家长、教师仍在驱赶着孩子在更早更快的道路上狂奔时,事实却在不断证明着其不可持续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青少年越来越不认可这种“凡事要趁早”的教育思维,当他们开始拥有一定的生活自主权时,就开始反击。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当下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开始选择“慢毕业”“慢就业”,给自己的受教育之路和职业规划留出更多弹性空间。
在“凡事要趁早”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被异化成一种速度的比拼、时间的消耗。在这种非良性竞争的模式下,几乎不可能有孩子成为真正的赢家,区别只是输在哪个阶段而已。对于这种教育怪现状,显然不能听之任之,而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齐心协力,才有望缓解和破除被种种焦虑裹挟的现实教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