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群里给大家分享绘本阅读提问技巧的时候,其中有一点是读绘本的时候,不能忘记读图。
举的例子是《生气汤》里的。
比如这一页里,文字所传达给我们的故事内容是他想不出第三题的答案。
那霍斯仅仅是因为想不出第三题的答案而生气吗?
看看图画还给我们讲了什么故事呢?
霍斯身后的小女孩举手要回答问题,她知道第3道题的答案。
霍斯身后的小男孩,头顶着铅笔在做鬼脸,证明他是个调皮鬼,就算不知道第3道题的答案,也无所谓。
一个学霸,一个无所谓的学渣,对比之下,更凸显出了霍斯内心的难受和郁闷。
这一幅画面里,文字写着:琳达给他一封情书。
收到情书后,正常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欣喜、自豪、害羞?都有可能,或者都有。
但唯独很少会有人生气,那霍斯为什么会生气呢?
文字里面没说,但图画里讲出来了。
原来呀,那个小捣蛋鬼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大肆宣扬了出来,你说霍斯气不气?
再看这个画面,是歪斜着的,这可不是印刷错误哦,是为了反映霍斯此时失落的内心,以及珍珠阿姨开车横冲直撞的情景,画面一倾斜,是不是很有代入感?
我们似乎更能体会此时霍斯内心的不满,以及仿佛坐在了珍珠阿姨开的车上一样。
这就是那种图画和文字共同来讲述故事的绘本。
小朋友就算不识字,只读图也能猜出故事来。而且很多设计精巧的图画书,他的文字和图画会组成两个故事。如果父母给孩子读绘本时,只是着眼于文字,就会错过很多精彩。
比如佩特·哈群斯的一夜成名之作《母鸡萝丝去散步》,它的图远比文字有意思的多。
单看文字的话,是这样一个故事: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文字中对于狐狸只字未提,但画面里却有一只狼狈的狐狸,于是整个画面又组成了一个故事: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在追一只悠然自得地散步的母鸡,狐狸在母鸡身后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却又困难重重,但母鸡萝丝丝毫没注意到身后发生的一切,她在前面迈着碎步神闲气定,而狐狸在后面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喜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当狐狸的鼻子被钉耙砸扁时,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时,当面粉把狐狸埋住时,当蜜蜂追赶狐狸时,孩子都会哈哈大笑,涵涵只要看到《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就会先哈哈大笑一阵,然后有模有样地在那里自个儿给自个儿讲一遍,而且神情非常陶醉。
所以,你看如果你只看文字,肯定感受不到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毕竟是一本让一个二十六岁的新人一夜成名的经典之作。
而且孩子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岂止是一个有趣搞笑的故事?
首先作者用她的想象力带着孩子驰骋了一遍。在孩子依偎在我们怀里亲子共读时,我们的思维越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在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殿堂里任意驰骋。
难道这不是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吗?
再看看这本书的构图。橘黄、橄榄绿以及朱红,都是非常暖的色调。第一次翻开它,就会被这暖如夕阳的颜色深深吸引。
每一幅图都被作者画的像装饰画一样漂亮,既像剪纸又像刺绣,艺术范儿十足。就连那个丑态百出的狐狸,都被作者画的像个美丽的狐妖。作者用精湛的画技,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副生动有趣的图画故事,读来令人捧腹,读完让人意犹未尽。
孩子从小看着艺术大师们的精心画作,焉能没有审美观和艺术气质?
我们通常读书不仅不能只关注文字,也不能只关注正文,不要忘记了,一本经典之作,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的心血,比如这本书的扉页,当你读完整本书,翻过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所走的地图。
当你跟孩子读完整本书时,不妨一起回忆一下萝丝走过的轨迹里,哪一处是狐狸遇险的地方,趁机回味下故事,还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给孩子看的书,真不能以我们大人的视角去理解好坏,咱看着没几个字的书,在孩子看来确实非常有意思的一则故事。
就像我们前两天分享的《疯狂星期二》一样,《视频 | 大人怕,小孩爱的无字书,这样讲很简单!》,很多妈妈都说不知道该怎样读。
但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依赖文字,他们读图能力非常强,完全没有这种压力。
还有就是,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细致到连人物表情他们都要研究明白。为什么这个人难过了?为什么《朱家故事》和《胆小鬼威利》里面,一开始人物面部轮廓模糊不清,后来慢慢地轮廓清晰了,而且有了自信和笑容?
如果你经常留意孩子的涂鸦你就会发现,小孩子一开始画人物的时候,是没有表情的,大概3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所画的人物开始有了表情。
当她心情好的时候画出来的人物是微笑着的,当她难过的时候,可能画出来的人物是伤心的。
从这点来看,孩子真的是大师呀。他们无师自通地会像绘本大师一样,用画去表达。
那在我们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有了这样的引导,是会增强孩子的艺术表现力和观察力的。搞创作这两种能力都很重要。
还有一些图画,孩子可能一时半会理解不了,比如在《生气的亚瑟》一书中,作者用重影来表现爆裂带来的震荡过程。
孩子看到这里估计会问你,怎么有这么多亚瑟?
那你此时可以用个比喻句来回答。
比如当涵涵问我为什么在雪山里大声喊叫会发生雪崩时,我跟她说,因为我们人说话的时候,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振动让本来堆积不牢固的雪崩塌,就发生了雪崩。
涵涵又接着问,什么是声波?
我问她,你还记得你往水里投一块小石子时,从石子落下去的地方,会荡开一圈圈的水波吗?
声波就像水波那样差不多的样子。
这段解释,用在因生气带来的爆裂式的震荡也是可行的。
这种类比的方式非常好用,可以形象地让孩子体会很多词或者图画的意思。
而且当孩子专注于读图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也会有发现带来的小惊喜,他会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
任何事情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坚持的前提是乐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
专注儿童心理和亲子阅读。爱看书爱研究的妈妈。推崇接地气儿的育儿理念,分享最实用的育儿方法。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让更多妈妈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