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到爸妈,让孩子们的阅读之旅多一些乐趣,少一些挫折。
"
1
识字 ≠ 理解
当孩子开始进入文字阅读期,很多人以为阅读理解最大的障碍是识字量,认为每个字都会念了阅读就没问题了。
大错特错!
在文字阅读中,大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解码,就是识别书面的文字并在大脑中生成语音和含义。准确而快速的解码能力是一个人能读懂并获得阅读乐趣的关键。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孩子提供一小段范文(原文为英文,下面是笔者简约的中文翻译):
一个熟练的阅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大副对我像对待仆人”这句跟整体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但,一个还没有熟练掌握解码技能的阅读初学者往往看不出这个矛盾之处。他们觉得这段文字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所以完全没毛病。这也说明他们并没有读懂这段文字。
爸爸妈妈怎么做:
2
背景知识对
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背景知识是指在阅读之前,孩子所具备的与书籍主题相关的知识。
认知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同一篇描述棒球比赛的文章,给语言知识在同样水平的两组孩子阅读,第一组孩子是棒球运动的爱好者,第二组孩子不懂棒球。最终结果,第一组孩子不但读懂了文章,还读得津津有味,顺便还从上下文学会了几个生词;而第二组正相反,读得很烦,也没全读懂,更别提学习认识新词了。
成人世界人尽皆知的常识,孩子很可能并不知道。
爸爸妈妈怎么做:
3
预测下文
培养主动的阅读思维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思维交流,但并非每个作者的思维都完美自洽,书也分好书和烂书。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跑,有时被带偏了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主动的阅读思维就是用自己的判断去理解和分析作者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也是西方推崇的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培养主动阅读思维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预测下文。
比如,读《逃家小兔》时,每次小兔子变身,停下来问孩子,兔妈妈会变成什么呢?不要在意孩子猜得对不对,甚至孩子不猜,爸爸妈妈自问自答也没关系,只是用一个问题培养孩子的主动思维习惯。其实,孩子的猜测经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说不定可以写成另外一本书。
爸爸妈妈怎么做:
4
没有输出的阅读
效果大打折扣
一本书读完了,但真正的阅读不应该到此结束。正确的结束方式是,与孩子一同讨论、总结、回顾,让孩子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输出自己对书的理解。
以《逃家小兔》为例子,阅读结束后,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故事;还可以问孩子如果他是小兔,会变成什么,逃到哪里去,让孩子模仿原文编故事;可以根据孩子编的故事一起画一本新的《逃家小兔》。
能独立阅读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请孩子给自己讲讲他读的书的大意,问问孩子他最喜欢书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人物,又是为什么。
爸爸妈妈怎么做:
5
阅读是一次终身的旅程
和学习一门乐器一样,阅读技能不可能教一次就学会,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技巧。读得越多,才会读得越好;读得越好,才会读得越有兴致;读得有兴致,才有可能想读更多。
阅读的习惯什么时候开始培养都不晚,没错,不爱读书的爸妈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从选择一本自己能看下去的书开始。
爸爸妈妈怎么做:
-END-
来源:“阅读第一”
延伸阅读:在孩子6-10岁时做到三件事,阅读和作文的底子就打好了!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