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财富和见识,这个好习惯更要培养孩子养成

作者:木可易易 12-26阅读:5743次

文/木可易易

富贵家庭的孩子,从小有太多开阔视野的机会,一两岁就跟着父母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四五岁就有机会出国旅游,六七岁参加各种夏令营,往来结交豪门孩子,谈吐不凡,所见新奇不计其数。

还有一些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有资本给孩子铺就名校道路:几个月开始上早教,三岁起学习各种才艺班,六岁时买下几百万的学区房,让孩子享受更好的师资。

人常说:孩子见没见过世面,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决定的。

那么像我们这种平凡家庭,就注定养不出视野开阔有见识的孩子了吗?我们的孩子就因此输在了起跑线了吗?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博士做了一项“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有意义的差异”研究。

将42个正常家庭按照社会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分为三组:福利家庭、工薪家庭、专业人员家庭。

从孩子七个月开始,研究人员每个月拜访家庭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将和孩子之间的所有对话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书面记录。

两年半后,研究人员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发现这42个家庭之间“有意义的差异”。

三组孩子每天听到的词积累4年,即到孩子四岁时,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会听到4500万词,工薪家庭的孩子会听到2600万词,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词。

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和福利家庭孩子词汇量的差距已经高达3200万词,相当于每秒钟讲10个词,连续讲900个小时。

这些差异与爱无关、与贫富无关,与教育观念有关。

专业人员家庭的父母知道将单词放在有意义的句子中,反复说给孩子听,而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就是他们头脑中的词汇量。

思维的缜密性取决于至少两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能力,而增加这两种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自幼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通过阅读,把文字以及发音、意义灌输到孩子的耳朵,带他了解大千世界、发现奥妙、猜测原因;

通过阅读,提高他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锻炼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揣摩别人心情,做到知人和自知;

通过阅读,带领孩子看自然风光,看城市人文,看历史过往,看自我人生;

通过阅读,带领孩子认知世界、建构世界、思考世界。

有些父母很困惑,说“我也想让孩子爱上读书,可是每次读不了一会儿,孩子就跑掉了,家里买的很多绘本他都不爱看。”

首先,亲子阅读要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

父母以身作则,空闲时间拿出书本来读,孩子就会对书本产生好奇,觉得看书是件有意思的事。

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儿童书架,放置他的绘本,潜移默化地,让书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阅读时,让他自己选择一本,避免太多的书导致孩子分心。

其次,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对于一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他可能看一会就不看了,这时,父母不要强迫,强迫学习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说:“你先玩一会,我把这本绘本读完。”

然后用夸张的声音继续读,孩子觉得有趣,就会跑过来看。如果孩子仍然选择去玩,那也没关系,兴趣最重要。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阅读绘本时会要求反复讲,连续好几天都只听一个故事,父母要予以配合,切不可贪多求速度,孩子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消化吸收。

有时,家长买回的绘本孩子不爱读,会感到苦恼。

其实,有些书孩子现在不爱看,将来也许会喜欢。

硕硕三岁时我给他买了一套《斯凯瑞金色童书》,他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都读《巴巴爸爸》系列。

等到了四岁时,却对《斯凯瑞金色童书》变得非常喜欢,有些故事每天都要读好几遍。

父母要懂得变通,亲子阅读的主角是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安排阅读书目。

再次,引导孩子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适时提一些问题:

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这样?

你觉得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他这样做对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你还能想到别的解决办法吗?

你感觉到了什么?

可以天马行空,鼓励所有答案,别把孩子限制在框架里,让孩子猜想,本身就是对思维的练习。

安徒生从未走出过丹麦,却写出了最美的童话;卡夫卡从未走出过布拉格,却成为了最深沉的哲人。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或许我们没办法带孩子周游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书的世界,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这是让孩子一生活得通透、活得丰富最简单、却最有效的途径。

吃书长大的孩子,一生注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