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主体地位是家教基本规律

作者:评论无极限 07-07阅读:5184次

尊重孩子主体地位是家教基本规律

教育部印发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现实中,我们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往往只是从自我的主观意愿出发,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接受意愿和承受能力,想当然地认为学不坏事、技不压身、多多益善。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不切实际地安排过满过紧,让孩子处于超负荷、连轴转的紧张状态,导致孩子疲惫不堪、心存逆反、十分厌烦。其结果,使得培训辅导大打折扣,收效甚微。

俗语讲,凡事均有度。任何事情只有适可而止,才能如愿以偿、实现预期。否则过度过量,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作为我们每个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主角,培训辅导能否产生作用、见到效果,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在于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承受。只有建立在孩子能够接受承受的基础之上,孩子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唯此也才可能学进去、学得好,达成预期目的。否则过度过量,孩子就会因不堪重负而心存逆反厌烦,在这种情形下也就只能是消极对待、疲于应付,自然难以收到任何成效,与预期目的背道而驰。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诉求。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我们每个父母不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但凡事均应从效果出发,不考虑效果、不注重效果的做事,即便做得再多、再辛苦,一切都是枉费白搭,只能徒劳无功。因此,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当孩子表现出逆反抵触的心理情绪时,我们不要只知眼睛向外,一味抱怨和指责孩子不懂事、不领情。而应该首先眼睛向内、反躬自省,多一点自我检讨,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太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孩子的意见想法?只要我们这样问一问、想一想,就不会在错误的方向路径上执迷不悟、越滑越远,就不会做出与孩子成长成才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事情。

一个善的行为,既应有好的动机,更应有好的效果。诚然,对于我们父母来说,让孩子参加培训辅导是基于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专长的目的,是出于促进孩子成长成才的考虑。一句话,我们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其内在动机和主观意愿都是为了孩子成长成才。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内在动机和主观意愿只是建立在自我想像的基础之上,而完全忽略和轻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注定这种培训辅导是盲目的,难以与孩子意愿相符合。其结果,必然导致好心办坏事,善意变恶果。

理智而正确的态度是坚决摒弃只从自身主观意愿考虑问题的偏执思路和“学不坏事、多多益善”的错误认识,始终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看法,多征询孩子的意见主见。牢固确立“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则标准,确保自己做出的决定与孩子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唯此,孩子才能够接受承受,才会有积极投入的热情兴致。也唯有如此,培训辅导才能达成理想的预期效果。否则,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培训辅导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