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怎么才能让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
很多孩子成功的关键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殷殷期盼,更是作为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然而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长,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家长们需要了解到教育的奥秘,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是所有的“狼爸”、“虎妈”都是使孩子成功的关键,要学会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良好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在的能力。
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来自于长辈们说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过分的急切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
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同时也会造成孩子缺失成长的能力,反而不利于他们自身空间的发展。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同时也意味着过多限制、过多干涉,这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几年前,在美国,有个华裔提出家长要做“虎爸狼妈”,我并不赞同此观点,即使孩子上了好大学,那大学以后呢?即使成功,也只能是个案。因为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那些宣传在误导父母。
相反,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受到安全,信任。这是孩子良好情绪发展的必备条件,奠定孩子今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常被家长冷酷对待,甚至于发生家暴事件,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内向、自卑、孤单,缺乏冒险精神,不愿走出大门,跟他人交友,常常以暴力行为发泄自己的内心的不满,学不会爱更加不会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对他人产生信任,常常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甚至建立和谐关系。
事实证明,缺乏关爱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另外,生活中父母的指导作用,教会孩子察言观色、感同身受、体察别人的需要,也有助于未来人际关系的经营。
小编听过一个故事,名字叫“蓝丝带的哭泣”,故事是这样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对夫妇接到参战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说,他即将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他希望能带一个缺少一条胳膊和两条腿、但曾救过他生命的战友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们犹豫了:“孩子,你回到我们身边不容易,不要再让这样一个残疾人来打扰我们安静的生活了!”儿子在那头默默地放下了电话。
几天后,这对夫妇接到部队的来电,对方说他们的儿子自杀了。焦急的夫妇赶到医院,护士揭开盖在他们儿子身上的白床单,父母惊呆了:安静躺着的的确是自己儿子,但他却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两条腿……儿子的手腕上绑着一根蓝丝带,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为了你们晚年的幸福,我选择了离开。”
父母是孩子重要的珍宝,同时,孩子也是父母最大的财富,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健康还是残疾,父母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因为孩子的不成器,“无用”,而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