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有的父母会用这样的托辞回避教育子女的责任,就像用“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回避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
我们虽然不是医生,却必须懂得基本的保健常识,这是我们身体的需要。如果我们因为自己不是医生,就把健康上的一切事情都交给医生打理,都指望医生,那再好的医生也帮不了我们,给不了我们健康,受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医生。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不是老师,却必须懂得最基本的教育道理,这是起码的要求。就像我们必须具备基本道德一样,身为父母,我们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懂得基本的教育常识,这是做父母的第一步。
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时间最长,与父母的接触最多,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这是回避不了的责任。况且现在学校教育偏重于讲授知识、应试,更重要的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灵魂塑造、价值观形成等,都有赖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父母7个常见家庭教育误区,自我检查一下看看你中了几个?
1、口头说教多,言行不一
大家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对子女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大人会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自己岁数大了不好改;自己努力养家很不容易,可以有些小毛病;大人犯错是有理由的,小孩不要跟大人学……
教育孩子一点儿不难,只要自己做得好;教育孩子很难,如果自己做不到。我们觉得嘴上说说就尽到了教育责任,那实在是自欺欺人。
孩子更看重的是你的做法,孩子模仿的也是你的做法。如果你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孩子当然也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果你说到做不到,孩子当然也会说到做不到。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单位里工作的例子,领导说什么你就能做到什么吗?领导如果自己说到做不到,你会怎样?
有了这个认识后,就努力按自己教育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吧!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位,但只要让孩子看到你在往那个方向努力,你能承认错并努力改正,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签订协议,一起改正陋习,一起培养好习惯,一起完成一项任务,等等。只要我们一起言行一致地往“善”的方向努力,不仅孩子能教好,自己也会得到提升,家庭会更幸福。
2、和孩子沟通少、共处时间少
在中国的家庭中,大人和孩子的沟通通常比较少,在一起共处的时间也少。很多家长因为缺少平等观念,觉得孩子就是孩子,懂得少,而自己了解情况,能作出对孩子好的正确决定,所以经常对孩子发出单方面的要求、指令,而这样做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
只要我们真正以平等、尊重之心对孩子,自然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征询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共商解决方法。也只有充分进行沟通,最后才能一起找出最好的方法,孩子才能自觉自愿地实行,进而获得最好的效果。
要与孩子沟通好,关键在于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父母平时应经常与孩子共处,随时随地沟通。如果平时交流少,有隔阂,到时为了沟通而沟通,就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3、关怀强迫症
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关怀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
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了过度的程度,让孩子不能自由成长、充分成长,形成了孩子性格、能力、习惯上的种种缺陷,造成孩子心理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这些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会十分困难。父母过度的爱反而害了孩子。
从某种角度上讲,父母过度关怀孩子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无私,完全为孩子好。父母的关怀有时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得到成就感。
对孩子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类似,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4、把孩子放在首位
我们认为,对父母来说,教育好孩子最重要,但并不等于在家庭中一切都要把孩子放在首位,而这恰恰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家教误区。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家庭越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养成种种坏习惯。
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受欢迎。那么,要怎样改正呢?大家先要树立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家中没有特权,每个人按自己的年龄享受权利、承担责任。如果情况严重,最好大家商量,制定相应的家规,严格按家规执行
5、只要学习好,其他不用管
很多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只重视学习成绩,他们常跟孩子这样说:“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不用管。”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家长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
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学校,都很容易让人形成这样的片面看法:学习好——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好人生。在这样的思维之下,似乎只要学习好,人生就一切搞定。
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比较少,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情况基本属实,在当时,这样的思维还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都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
事实表明,即使上了大学,没有能力,没有好的素质,也难以找到好工作,即使找到好工作也常常做不好,最后可能会丢掉饭碗。而未来,这种情况将愈加明显。文凭的作用将愈加弱化,实际素质和能力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趋势,家长教育孩子,如果还只管学习,不管其他,实在是糊涂!
明白此理,我们教育孩子,就要先想清楚、看清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照着这个样子,自己先努力做到,再努力向那个方向培养孩子。
6、跟风参加兴趣班
“你看看人家……”,不少家长看到社会上兴啥就让孩子学啥。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不能赶潮流,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看孩子有无兴趣,能否学得快乐;
2、要看对孩子是否真有帮助,是否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完善,是否对孩子的未来有益。
否则,学了无用的东西,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看似学了,实则害了孩子。对于兴趣及特长培养,最好能专攻一两项,而不是尝试很多但哪个都不精。
以英语学习为例,最重要的不是学英语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孩子一开始学英语的一两年里,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要能让孩子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培养对语言的感觉。
如果不明此理,就把孩子送到外面的英语培训班,如果老师本身讲英语都不规范,只能讲一些知识用来应对考试,那不但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养成不正确的发音习惯,而且对孩子的长远学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与其这样,那还不如让孩子在家里看原版英文动画片。让孩子连续看上两三年,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以后学起来,就会很顺。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学英语如此,学习其他技能同样也是如此。让孩子学习一定不是为了考试,一定是为了锻炼他的能力,是为了有益于他的生活,否则学得虽多,可用的却不多。
7、替孩子做选择
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常有一种“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帮着孩子做、帮着孩子选择。从小帮着孩子穿衣服,孩子上学,帮着检查文具书本,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孩子长大了找工作、结婚,家长都要大包大揽。
在这种包办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试试看的心理被抹杀,孩子也会变得懒惰、依赖、怕苦怕累、没有主见、不负责任。因此,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关键的选择,要让孩子自己去选,以便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更多的内容我会在朋友圈(xueba018)分享,想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记忆能力的家长可以看看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