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张侃:3件事,让你的孩子20年后仍有竞争力!

作者:娟子妈妈讲故事 08-21阅读:5475次

娟子妈妈有话说:

20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将一个婴儿送往社会的关键教育时期,也是对家庭教育成果进行“考核”“验收”的节点。

前几天,我参加了“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推进早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路径”论坛,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教授,以“为了孩子的20年后”为题进行了演讲。

虽然这标题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实际上,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对家庭教育高屋建瓴地总结和思考。他的忠告不仅会缓解你不少的育儿焦虑,还可能在20年后对社会交出一份家庭教育的满意答卷。最重要的是,能让你的孩子在20年后,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时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

专家:张侃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很遗憾,高考状元中的40%都可能失业

在一项关于高考状元最倾向于选择哪些专业的调查中,结果令公众一片哗然,原因是几乎没有人愿意选择学医!20.4%的状元选择经济学,19.43%的状元选择的是管理学。但是看了这个结果后,张侃教授调侃地说,他并非是因为没有人选择学医而哗然,而是担心这近40%的“状元”以后会失业!他认为目前无论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看,还是世界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模式上看,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和变革,所以“状元”们现在选择学习的专业,可能很快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据说20年之后,美国有47%的职业要消失,中国的职业消失比例可能更惊人

虽然“状元”失业这话,有一半是院士在开玩笑,但是细想起来,这个世界确实在不停地淘汰职业,还真是挺可怕的。

张侃教授记得他们年轻时,每个单位都配有打字员这个职位,现在早已消失不见。原来很多单位都有车队,车队里是专职司机,而现在不仅这个职业基本消失,连无人驾驶汽车都要上路了,可能都不再需要人类亲自驾驶汽车了。

1997年,“深蓝”在正常时限的比赛中首次击败了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有人说那是因为国际象棋太简单,变数不够多,如果是人机对战围棋,机器肯定没戏!但是,2017年,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阿尔法狗”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狗”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可怕吧!又是“20年”魔咒。

“深蓝”VS加里·卡斯帕罗夫,20年后,”阿尔法狗”VS柯洁

是的,世界每天都在飞速变化,谁知道20年后会变成啥样?谁敢保证现在热门的专业20年后仍然存在?!所以,谁又敢说会为20年后教育孩子?!

难道,我们就这样束手无策地被动等待吗?

如果不想被动,做对这三件事吧!

早期家庭教育做得越好,20年后的孩子就会越有赢得这个世界的主动权。这也是本次“家庭教育大家谈”将“早期家庭教育”设置为讨论焦点的初衷。让我们来听智慧老人、院士张侃对父母们的3个忠告吧!

1

保持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科学界常说“孩子和青少年是天然的科学家”。科学精神就是带着浓厚兴趣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因此张侃教授说,其实这种精神孩子天生就有,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被父母扼杀——“别乱问”“别乱动”等,很可能是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学习本身虽然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但就是有一些人热爱学习,永不满足地在学习新的东西,主动学习。这个奥秘就在于他对新的东西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浓厚的兴趣和意愿去探索,并因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到良好反馈而更加主动。可见,“学而不厌”是建立在孩子自发地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

如果总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超前学习,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被磨灭,好奇心得不到滋养。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学习,最讨厌接触新的东西,真的变成了“厌”。这样的孩子在未知和变化的世界中也可能会被最早淘汰。

好奇可能会害死猫,但会拯救宝宝的竞争力!

张侃教授强调,推进早期家庭教育,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早让给孩子会数到1000、认识了多少字。

和一切所学的知识比起来,只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能和20年后的未来衔接起来,才是保证孩子在巨变中仍有不断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养。

2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儿童爱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棉花糖做为奖励。如果孩子实在忍不住要吃时,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但不会给他更多的糖。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在半分钟后按了铃。但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地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坚持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

1981年,(请注意,离实验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又差不多是20年!),米歇尔通过653名参加过实验的孩子的追踪调查发现,凡是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绩更好,成年后看起来整体也显得更加成功。

但是,在张侃教授看来,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延迟满足能力延展出来的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更重要!

这个世界给虽然变化很快,但其实给每个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如何权衡和判断,如何取舍,如何正确地预见未来,可能对每个人来讲才是更大、更新的挑战,也是未来时代拼的竞争力。

所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让他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不断依靠自己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3

增强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需要的其实不是无限度地强大内心,而是让内心富有弹性(英文是Resillience,目前在国内尚没有统一译法,也可称“心理韧性”或“心理复原力”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转向另一个方向和策略,而不是硬碰硬或者一下子崩盘。作为资深的心理学家,张侃教授提到的第三个养育忠告如是。

你觉得罗子君和凌玲谁的心理弹性更大?

增强心理弹性,可以先从情绪管理开始。张侃教授说了,没有孩子不哭不闹的,但是如何在情绪爆发时越来越懂得平复,恢复如常,则是需要父母进行引导的。正确的引导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孩子在宣泄情绪之后,了解到什么样的宣泄方式无效,怎样做更好,那么孩子以后就会自己“改进”。

在学会处理情绪的过程中,孩子其实也就学会了“抗压”——因为人处在逆境时,主要需要抗衡和转化的就是情绪带来的巨大波动和伤害(如下图,图片来自“知乎”)。能够“抗压”,心理弹性指数就会不断提升。

能够消化掉情绪侵入的部分,人格会保持完整,不受侵蚀

未来时代对个体而言,肯定是逆境多过顺境。谁的心理更有弹性,谁就能坚持到最后,不被淘汰,并且勇于创新、勇于尝试。不用说了,这当然是重要的竞争力。

But,说到底,孩子竞争力的根源还是母亲!

上面所说的这些重要的事谁来做?是母亲。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所以张侃教授谈及,对家庭教育而言,从政策上要先研究怎么解放母亲!

他所说的“解放”,是对处于目前状态下的女性所承担的职业压力和养育压力的解放。比如母亲可以自由地选择要不要成为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在我们的一项超过千人的调查中,高达67%的女性希望选择成为全职妈妈),自由地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方式。

还包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育儿支持和科学育儿指导。张侃教授开玩笑地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如果母亲能提高养育效率,能培养出20年后仍有竞争力的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工作者们可就轻松多了。

解放母亲,支持母亲,也许是在家庭教育中比告诉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如果再往前说,那就是要解放年轻女性、解放女童。当女性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对婚姻有更好的选择时,也会孕育出更好的后代,后代也就会更好地成长。

成长为更好的女性,就更有可能养育出更好的孩子

张侃教授在发言中也提到,家庭教育当然也要承载传承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甚至是教育的本质,还是要把眼光放到未来的20年后,为20年后培养孩子。这的确需要父母和整个社会都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要科学养育。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娟子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