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好比一台电脑。其实人与人的“硬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关键是“软件”,是思维。一生当中,孩子会被嵌入三套“软件”。
第一套软件,是家庭教育给孩子装的,第二套软件主要是学校教育给装的。装的什么呢?装的都是我们要孩子做的。“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有个好生活”。
考上大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有幸福的生活,是这样吗?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状况吧。为了生存,很多大学生“蜗居”在大城市中,自己能“做点什么”而忙碌:毕业,找工作,跳槽,找工作、跳槽,继续找工作,继续跳槽……
为了更好地生存,本科生和研究生报名争当环卫工人,为的是一个编制;北大出来的学生卖猪肉,为的是一份生计;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抢着做上海的城管,为的是一张上海户口。
我们不去探讨这种现象是不是人才浪费,更不是涉及行业歧视,而是要思考一个问题:寒窗苦读十几年,究竟为的是什么?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帮孩子输入第一套和第二套人生“软件”的时候,是否想清楚了,他们的人生终极目标在哪里?他们用什么支撑自己的生命?他的人生该“立”在哪里?往哪个方向去?
第三套软件来自社会大环境。“落在大城市,拿着高年薪,住着大房子,开着高档车,手里钱够多,想买什么买什么……”。有多少人心里想到幸福生活的时候不是在想着这些?金钱与物质享受,几乎成了幸福人生的象征符号。
为了得到这样的生活,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得努力“做点什么”,做到这些才能“得到些什么”,得到这些,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就这样,一直马不停蹄地往前跑。
如果人生没有方向,跑得越快反而偏离得越远,达不到目标不说,还浪费了宝贵的生命和时间,穷其一生也无法触摸到那份成就感和愉悦感,岂不可惜!
文章分享到这里可以添加微信:edu9768寻找适合你的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