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
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winner,做什么事都很顺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
Dweck也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下定决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
于是,她开始观察小孩子,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问题的答案。
1978年,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项研究。
她给小朋友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
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外一个孩子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
“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
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沮丧到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的——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那些成功的孩子不仅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他们还非常喜欢失败。
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他们会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后说道:“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
当题目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并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Dweck发现,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Dweck先前一直以为:“一个人的素质是一成不变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不聪明。”
这也打破了我们原来熟悉的“智商”的神话!
Dweck将两种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
面对这世界的种种挑战和麻烦,你会兴奋还是丧气;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充满成长的可能?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常是积极的,因为他们把问题看做是成长的契机;而固定型思维则容易便显出消极应对的心态,不止自身停滞不前,还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法面面。
一张“家庭教育表”,让我们看清积极父母和消极父母的“家庭关系观、如何应对孩子出现问题、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观”。
认真当父母的人和得过且过做父母的人,差别大吗?
大部分人看完后,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话,
1)我没有钱,要是我有钱,就能专注家庭了;
2)或者,我受教育水平不高,哪懂做父母的这些学问;
3)又或者,我的父母以前就是这样对我的,习惯了,可能改不过来了。
这是不是落入“消极思维”的陷阱了呢?
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我们的每个决策,每次行动,每个念头,都在一种名为“思维”的框架之下。
常听人说“思维决定命运”,这话乍听有几分浮夸。
那些不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吗?怎么就决定命运了。
那每个点连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命运?
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一生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身未动,心已远。
这个效应简单到,一个人早上说:“今天我可能过得很糟糕”,于是他一天消极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结果真的验证了这个自我预言。
我们太多的心理,太多的念头、举动都是无意识的,但是我们可以察觉到一部分,并且决定怎样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两千多年前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Dweck划分了“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后,充满希望地说——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一个消极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坏话。
他不光说别人的坏话,更是说自己的坏话。
我没钱,没能力,没希望,是不是在打击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经常在自己耳边、心里说自己坏话的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也不会温柔到哪里。
少用“要是...”,“从前...”多用“我想...”,“以后...”
消极无罪。消极是健康人都会有的状态。适当的消极,是在提示我们——
真的遇到问题了。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和情绪,我要去解决问题。
这世上绝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于消极“逃避”。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还好我们可以选择,白驹过隙中,如何应对,如何写自己的一生。
做积极的自己,做积极的伴侣,做积极的父母(子女)。
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单向施予,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人生旅程!添加微信:xueba211加入到与老师的互动中来,共同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