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其实允许孩子悲伤和恐惧需要更多的勇气与爱,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大爱,这种爱是一种看见和允许,允许孩子和自己的各种情绪相处,也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
但是到真正遇到孩子情绪的时候,却又很难自已,往往是自己的情绪比孩子的情绪还要激烈,试图用权威把孩子的情绪逼回去,或者用自己更强烈的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压下去和吓跑,这样做自然也很难帮助和引导孩子。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情绪,情绪是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的,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人的原始情绪有“喜怒哀恐惊”,两岁之后便开始有了更多的社会情绪,如“内疚、嫉妒”等,这些情绪对我们很重要,情绪的阻塞和压抑会在我们童年埋下未来的情绪炸弹。
人对情绪的觉察力基本上在5岁之前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当一部分成年人抱怨自己脾气不好时,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他只不过在5岁之前,错过了难得的一课——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管理。
情绪是一股能量,它不会自行消失,更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它,它就离开。相反,我们越不承认它,越排斥它,它就越强烈、越失控。
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助我们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管理情绪是六岁前儿童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情绪是早于认知的,婴儿的情绪感知能力非常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人为的不恰当干预,这一能力在慢慢减弱。
所有的情绪都是有其功能性的。
恐惧帮助人们远离危险,动物见到比自己生猛的野兽会自然升起恐惧,肌肉变得紧绷,做好逃跑或反击的准备。
生气是一种强有力的能量,这个讯息在诉说内在有某种强烈的需求未被满足,同时告诉对方你越界了。
我们要让孩子了解,情绪不是坏东西,如果能够善待它们,很好地监管它们,我们将不会再变成情绪的奴隶。
情绪是一股流动的能量,它不会因为我们厌恶它就自行消失,相反,当我们排斥他、打压它,它会藏得更深,以更有破坏力的形式摧毁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变成情绪的奴隶。
对于各种情绪,唯有“接纳”是驾驭它的基础。因此,“不能哭、不要哭”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们绝不能说的。
不让孩子哭,我们到底怕什么?
有的父母知道发脾气不好,因此会在发过脾气之后自责,埋怨自己又没有控制好情绪,而这同样是对情绪的不接纳。
因此,我们不但要尽量接纳孩子的情绪,还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因为对孩子情绪不接纳的根源是对自己情绪的不接纳。
父母们自己大多是在情绪被否定的环境下长大的,那样的成长过程让曾经的孩子内化了这样一些信念:“哭泣、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情绪,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它们赶走,只有随时压抑愤怒等情绪,表现得开心、快乐才能被爱!因为爸爸妈妈只喜欢开心的我!
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最终当我们做了父母,也时常不自觉地想把孩子从他们的感受层面引开。
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勇气去面对内心深处那些被我们隐藏得很深的各种情绪,我们怕一旦流露出这些情绪,我们就会失去爱、失去价值、不再被接纳。
当我们把这种自我否定投射给孩子的时候,就会对孩子变得挑剔。
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情绪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压制孩子的情绪,有人威胁孩子不许哭,甚至会因为孩子的愤怒而更加愤怒。
有人会去“哄”孩子:“宝贝,你要啥都给你,只要你别哭了就好!”这么做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在说:“孩子啊,你的哭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焦虑,我现在哄你不过是想制止你哭,只有这样我内心的焦虑才会缓解,变得好受,而我并不关心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因此,哄孩子看似是安慰孩子,其本质依然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遇到挫折,处于情绪的泥潭时,我们能做点什么呢?首先,我们通常说“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因为“控制”两个字在预示情绪好似脱缰的野马,需要我们花额外的力气去压制。
当情绪来了,有的人不是压抑就是爆发,而压抑是伤害自己,爆发则伤害别人,都不是最佳的情绪管理方式。
我们不希望孩子像我们童年那样硬生生地把情绪压抑到潜意识深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到孩子呢?
首先,我们需要先调节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的内在稳定,情绪平和,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进而帮助孩子引导和管理情绪,因此,足够的自我觉察和成长是应对孩子情绪的关键。
当我们能做到接纳自己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了。情绪无法被逼走但可以被请走,当我们既不自责又不抱怨他人,而只是毫无评判地觉察自己或允许孩子的情绪起起落落,情绪能量就会自然降低。所以一个人的情绪需要被百分之百接纳和允许,但不代表我们要赞同他所有的行为。
当孩子经历情绪的时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就像告诉孩子这是苹果那是橘子一样,引导孩子给情绪命名。这个过程帮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在,为表达情绪做好了准备。
我们尝试不带评判地描述孩子正在经历的困境,同时可以说出孩子可能当下正在经历的情绪。
“妈妈没有给你买玩具,你有些失望?”
“搭上去的积木总掉下来,看起来你有些着急?”
说这些话与孩子共情是跟孩子建立关系的重要方法。如果自己的情绪暂时没有平静,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绪真诚地用语言告诉孩子。
“妈妈现在有些担心”
“有时候妈妈遇到这样的事也会难过。”
类似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当孩子遇到一些麻烦需要我们介入,我们尽量以共情开始。
如果不处理情绪,只是对事件本身进行回应,甚至和孩子说教,便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这时的感受是,你只关心你的道理,或者你只关心我的行为有没有符合你的期待,但是你根本都不关心我内在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逐渐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封闭自己,内心不愿再敞开,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庭和孩子密而不亲的原因。
在孩子情绪激烈或者是哭闹的时候,听觉几乎是关闭的,听不到来自他人的讯息,因此,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打扰。
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自己的悲伤相处是成人能给到孩子最好的尊重。
允许孩子哭使得生命早期的情绪能够自然地流动,对孩子一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都至关重要。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是允许孩子悲伤和允许孩子哭泣,才是更高的境界。
当孩子情绪平复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自己开动脑筋,寻找资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不代劳,少直接建议。
在我们的文化里边,人们普遍对情绪是回避和压抑的。我以前在英国做心灵辅导的时候,曾经邀请学员写出30个表达情绪的词汇,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写出了不少。
但是在中国,同样的练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学员们经常拿着纸和笔写不到10个,就似乎很难找出描绘情绪的词汇了。
如果我们自己童年时,情绪识别这一课缺失,没有办法细分出自己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就很难真正地帮助到孩子。
因此,情绪管理的核心还是从家长自身做起。
情绪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错过了最佳学习情绪管理的时机,但不能耽误了孩子,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儿童。因为人的生命头6年里边,最关键的任务是发展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当孩子们的内在变得稳定而坚强同时又温暖的时候,他们便有了强有力的资源去探索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才真正投向外界。
而我们的文化又常常提前教授孩子们知识,往往把认知的排序优先于情绪引导。而过早唤醒的智力和头脑反而会阻碍情绪的发展。
孩子有能力也有权利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很重要,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里程碑。
但是如果对方并不向自己道歉,依然能够不让自己内心受伤,是更重要的能力。
这就是说,当6岁前的儿童有机会跟自己的内在建立稳固和强大的连接,他才有能力和外在的世界建立连接。
任何情绪都需要被100%接纳,但不是行为。
有一位家长问,如果孩子是真的需要发泄情绪,我会让他哭允许他发泄,可是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明明是在要挟大人,如何能够区分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前些天遇到的一个妈妈。在她看来,那天孩子又在无理取闹,用他习惯性的哭闹方式要挟妈妈给自己买不健康的零食。
妈妈于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你别哭,哭了也不可以买的!”说完妈妈想起了我曾经说过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说“不要哭”这3个字。
妈妈事后好奇地问我,在这样的时候也不可以说吗?
我说是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不管他是发泄,还是在要挟,这样的分别是我们给情绪做的评判,并没有区分的必要。因为情绪本身它只是一种能量,不需要我们用是非观赋予其意义。
这位妈妈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我说,我会先让孩子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一会儿,等他能听到我讲话时平静温和地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不能给你买这个冰淇淋,你很失望,甚至有些愤怒,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常让人很懊恼的,如果想哭就哭吧,但是这个东西,我们还是不能买。”
这就是我常说的,接纳孩子接纳的是什么?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但不是所有的行为。
我们可以同时温和又坚定地对待孩子,这是不矛盾的。但坚定不是强硬,温和也不意味着失去原则!
也许还会有人问,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不那么容易啊,如果允许孩子哭他就一直哭个不停怎么办啊?!
首先,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对宝宝缺乏一种发自心底的信任?我们是否隐约中感觉,没有我们的干涉,孩子就没有办法从自己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
事实上,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不让他哭他就不哭(除非因恐惧而生压下去情绪)相反,成人的干涉会让孩子更难以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孩子需要用更大的能量、更多的力气来证明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值得被看到的。他是渴望被理解的。
如果这个时候,成人只是一味地想办法把孩子从情绪中带出来,孩子的内心就更无助,更需要用激烈的情绪和行为来挑战大人。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哭得停不下来。
有的老人说,这孩子一哭嘴发紫,千万不能让孩子哭,容易背过气去。可是往往这样的孩子会逐渐发现,一哭成人就紧张,就失去原则讨好迎合,如果孩子真的把哭变成了要挟大人的武器,习惯于这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哭背过去的几率反而更大了。
当然,对于长久情绪得不到接纳的孩子,一旦给予机会允许他哭,他很可能要好好释放一下,全然地哭个够。
但是不用担心,孩子的内在充满智慧,一旦他觉得放松了,安全了,积压的能量都释放掉了,便会很好地回到平和和喜悦中。
因此我们常说,大哭是孩子修复自己的很好的方式。
当孩子不乖时,其实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帮助孩子引导情绪的最佳时刻。我常常跟广大家长和老师们讲,当孩子开始出现抢玩具、打闹、哭叫等等不配合和麻烦状况的时候,是我们跟他们建立信任、建立关系的绝佳时机。
因为只有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和情绪状态,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都记得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孩子的情绪越激烈、越不可理喻,
我们的态度越要平静、越要温和。
因为往往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有强烈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要抱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概念就是:孩子的内在有多少孤独无奈和受伤的感受或恐惧,才需要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啊!
孩子们宁愿牺牲自己好孩子的形象,变成大人眼里的不听话的坏孩子,都不能放弃这样不受欢迎的行为,他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该有多么强烈啊!
每个孩子都会本能地喜欢被夸赞和被欣赏,只有处于内在煎熬和挣扎中才不得已用破坏性的行为诠释自己内心的伤痛或者是去引起关注。
往往表面上越具有攻击性越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内心越脆弱越受伤,如果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儿童观,我们再学多少的育儿技巧都很难真正帮助到孩子。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没有随时随地对孩子抱有好奇心,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
其实,当我们对生命真正有敬畏感的时候,会逐渐变得平静。因为我们会了解,即使暂时猜不出孩子激烈情绪和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也会平和地告诉自己,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只是我们暂时没有读懂我们的孩子。
我们不需要责备自己或责备孩子,只需要陪伴孩子和自己经历这一个过程,这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一点一点地了解自己,了解彼此。
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家长在自我情绪没有管理好的时候,请不要自责,因为,评判之心会阻断你和自己内在的连接,而对自己的不接纳,也将成为对孩子不接纳的根源。
成长之路很漫长,孩子永远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一起努力吧!
如果你觉得此文对您的育儿有所帮助,欢迎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