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尽管我们写过很多篇关于吐奶的文章,尽管每次妈妈们随手可查各种关于婴儿吐奶的资料,但是妈妈看完后还是很难说服自己不去担心,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不去看医生,万一把孩子耽搁了怎么整?”“每天就吃那么一点还都吐出来了,他最近都没长!”终于我们某天顿悟,妈妈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把吐奶这个问题压根就没讲明白,鉴于此便有了此文的诞生。
写作目的:
帮助正在受婴儿吐奶问题困扰的妈妈整明白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小婴儿常见吐奶?
2. 如何快速得知此时吐奶是否需要就医?
3. 对于正常不打紧的吐奶,该如何护理?
关键词:婴儿吐奶 胃 下消化道括约肌 幽门 胃收缩 空气 右侧卧 拍嗝
内容如下:
要说吐奶这个问题,我们得知道是奶液从哪吐出来的?按理来说食物从下食道括约肌(贲门)进入胃部—在胃里充分消化吸收—再从胃部小方括约肌(幽门)进入小肠。
对照上方的图,我们仔细叨叨下食物进入胃部后都干了哪些事:
阶段1:正常人贲门口会在每次吞咽食物后呈收紧状态。以防食物、胃液反流引起呕吐或烧心。
阶段2:进餐时,胃容积会扩张到原来的20倍,就像气球一样。
阶段3:当食物进入胃部,通过胃壁肌肉收缩把刚刚嚼碎的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阶段4:进食后1-2小时,胃壁肌肉继续强力收缩,把食物搅拌成奶酪状液体。
阶段5:进食后3-4小时,胃下方的幽门括约肌打开一点,胃壁收缩把少量食物推到小肠。
假如用一句话概括,成人的胃部结构特点便是:贲门口紧,幽门口紧食物进去了不容易返出来,也不会随便下去。
对比成人我们来看看新生婴儿的胃部结构:
《新生儿胃体积大小》这张图说明婴儿的胃容量是比较小的。
《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这张图说明婴儿的胃部特点是水平胃并且上紧下紧。直白点讲就是说小婴儿的胃像是一个没有拧紧盖子的躺着水壶。
再给大家补充一个特点:小婴儿在进食食物的时候同时会讲空气和食物一同吸入。
故而我们来想象下:
因为它容量小,所以进食过多的时候会吐奶。
因为它是躺着的,所以吃奶后不就翻动宝宝,婴儿会吐奶。
因为它会吸入空气至胃里,所以胃壁收缩消化食物时,婴儿会吐奶,这很像气枪原理。
所以综上所述:婴儿正常的生理性吐奶是由胃部特殊结构决定的。
我们如何快速得知吐奶是否需要就医?
我们从两个方面可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观察婴儿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吐奶后就和个没事人一样暂且视为正常;二是密切关注婴儿的体重,体重在正常生长范围内,可以放心视为正常。
什么是正常的体重增长范围?
我们重点参考WHO公布的生产发育曲线图:(查询网址:http://www.who.int)
如果婴儿不符合两种表现,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以免耽搁宝宝。
对于正常不打紧的吐奶,我们该如何护理?
我们无法改变婴儿贲门括约肌松弛的状态;我们无法改变胃容量较小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减少空气的进入,因此我们要求:
1. 喂奶前避免长时间的哭闹。
2. 有条件时选择防胀气奶瓶。
3. 喂奶后立即拍嗝,包括母乳亲喂的婴儿。
4. 喂奶后1小时避免逗笑或幅度较大的搬动婴儿。
5. 睡眠时首先选择右侧卧位,1小时翻身一次。
6. 没事看看婴儿,避免吐奶后食物倒吸肺部。
对于吐奶频繁或量大的吐奶婴儿,进行以下护理:
1. 少食多餐,避免喂奶过量。
2. 吃奶后可适当垫高婴儿上半身40分钟,人为性的帮助食物向下走。
部分婴儿吐奶会在6月龄好转,大多数婴儿会在8月龄好转,几乎所有的婴儿会在1岁左右吐奶消失。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原因是因为6月龄会坐,8月龄会扶站,1岁左右会站立,在地球重力作用下,胃部逐渐从水平方向向竖直方向生长呢。
啰啰嗦嗦这么多,妈妈们明白了吗?
声明:本文为美好孕产婴高级母婴护理Tina老师原创文章,已授权保护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