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粒子 绘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氛围。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往往陷入两难境界,过分强调规则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但只强调个性没有规则的约束,往往不能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科学有度地培养规则意识?
【实践案例】
规则面前 男孩女孩平等
傍晚在公园里散步时,看见几个约摸五六岁的孩子在教练的带领下排队滑轮滑。按照游戏规则,孩子们每玩过一轮后必须要依次排到队尾准备下一轮。小女孩贝儿玩过一轮后,突然插队排到了小男孩叮当的前面,叮当一边推开她一边说:“你应该排在我的后面,不可以插队!”贝儿见叮当推她立刻放声大哭起来。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甚至可以和同伴一起制定游戏规则。贝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在叮当拒绝后,贝儿则采取哭的方式,试图引起成人的注意,并希望得到帮助。
不远处,叮当的妈妈看见了,立刻跑了过来呵斥儿子:“叮当,你怎么可以推人家呢?”叮当理直气壮地解释着:“她插队!你不是说好孩子要排队吗?”“哎呀!人家是女孩子!”“可是她插队……”叮当不解地争辩着。妈妈说:“你是男孩子,再怎么都要让着女孩子!”叮当依然委屈地为自己辩护着:“可是她插队,她插队!”声音却明显小了很多。在叮当妈妈的安排下,贝儿最终胜利地排在了叮当的前面。
宁可让自己的儿子受委屈也要满足贝儿的要求,叮当妈妈这看似“通情达理”的做法,殊不知严重影响了两个孩子对于规则意识的正确建立。
叮当妈妈在平时肯定教育过儿子“要遵守规则,不能插队”,可是就在叮当向妈妈“状告”贝儿不遵守规则插队时,妈妈却用“人家是女孩子”这个理由来包容贝儿。面对儿子的不解,妈妈再一次郑重提出了“男孩子必须要让着女孩子”的要求。叮当一次次地争辩,是因为妈妈对于规则遵守的因人而异让他茫然了。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遵守规则的观念应当是严肃的、不可动摇的,即使有相让也只是礼貌的表现。叮当妈妈口中“男孩子必须要让着女孩子”的说法也不应该是没有原则的,其必须建立在孩子能接受和认可的基础之上。对于男孩子来说,“都要让着女孩子”的说法,会让孩子对规则的指向性产生怀疑,难道不插队的规则只是用来约束男孩子,而女孩子则可以不用遵守吗?这种疑惑甚至会让孩子对自身的性别产生沮丧。
叮当妈妈教育儿子无条件地让着女孩子贝儿,这种相让对贝儿也产生了影响。第一,在贝儿看来叮当妈妈过来帮助她,是“哭闹”这一方式取得的成功,这势必会鼓励贝儿以后当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还会继续使用。第二,叮当妈妈“男孩子必须要让着女孩子”的教育言语,会让贝儿产生性别优越性,将叮当礼貌性的相让当成自己理所当然应得的待遇,影响了贝儿今后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对礼节和规则的正确判断,不利于孩子今后的社会性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幼儿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而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规则的应用是最为关键的。正是有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幼儿才能对规则产生切身的感受,也才能不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不仅让幼儿获得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更是为将来成来社会人做好基础准备。
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应该接受到平等的规则教育。
(作者:钱小莉,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梅垛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