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终于出手整治幼儿园“小学化”乱象: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蔚然成风”,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我听过一个夸张的例子,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司空见惯。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如此热衷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往根本了说,幼儿“小学化”是幼升小的压力传导所致。为了上好的小学,家长不得不如此,而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也不得不如此。幼儿园的老师们本来不用这么累的,但如果不提前教这些知识,家长有意见,而这又会反馈到幼儿园的招生“绩效”。至于社会培训机构,不说推波助澜,他们巴不得出现这种局面,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涌进培训机构。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一环扣一环,就这样一步步把孩子们逼进了应试教育的华山一条路。而教育部出手进行专项整治,就是为了砍断这一链条,让幼儿园回归其本位,进而为孩子们减负,让教育不再误入歧途。这样做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出手整治学前教育乱象也很有必要。不过,正如上面所说,这里面的问题是一环扣着一环的,如果不同时堵住焦虑源,就难以彻底遏制幼儿园“小学化”乱象。
不妨想想,在幼升小的压力与焦虑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家长们会怎么做呢?专项治理或可减少幼儿园提前教学的现象,但这不过是把更多孩子们赶到社会培训机构。虽然通知指出,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按照以往的经验和现实情形,这恐怕不容易做到。在利益驱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社会培训机构可能变换各种名目,举办各种学前班。
再说了,哪怕社会培训机构不敢这么做,如果家长依然那么焦虑,把老师请到家里,一对一辅导授课,岂不是更难以禁止和规范?这样一来,幼儿园是没有提前教课了,家长的教育支出恐怕又要提高不少。把矛盾从校内转移到校外,甚至转移到家庭教育上,这并不能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喊了多年的“教育减负”,其结果是,学校方面看似减负了,可家长的担子却越来越沉重,以至于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