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陪伴、互动,让他亲自动手去尝试

作者:孙云晓 02-13阅读:2385次

孩子成长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陪伴、互动,让他亲自动手去尝试

在《中国教育报》记者杨咏梅对韦钰院士的访谈《全民误读“起跑线”)中,韦钰教授指出,中国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韦钰说,“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对颜色产生了反应,能辨认物体和物理世界的特性,不到一岁就能理解语言、辨认物体、识别面部,甚至有比较数量多少的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生而具有的潜能,“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事”

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

韦钰认为、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却不知道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享有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其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哪些要素呢?

韦钰列举了以下几点: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父母不要忽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父母是孩子成长环境中不可替代的教养者。

幼儿需要通过与稳定的、好的教养者之间的互动来学习,在认识周围的世界时不断建构自己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镜像神经元系统,形成情感的类型,这些都是他们以后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没有幼儿有效的学习。

比如,一些父母急于要孩子尽早掌握外语,买了很多音视频让婴儿听和看,结果证明效果并不好。

对婴幼儿的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养者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反应,用心去了解、去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感情。

幼儿的反应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满怀爱心、持续 关注,才能正确觉察和互动。

韦钰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互动的重要性。

搭积木时孩子可能会把父母帮助搭好的模型一把推倒,或者自己无法搭好时就吵闹。

这时父母不宜重复地为孩子搭建,而应该先用一块积木反复引导孩子模仿你的动作,然后再放第二块。

另一个例子是幼儿喜欢用筷子敲桌子,父母不要简单制止,可以在桌子上先垫一块布,让孩子继续他的“发明”,然后经过逐渐互动,引导孩子去敲打鼓或是其他合适的物品。

最后,韦钰提醒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

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

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

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让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他们。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