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项常做的宝宝运动,影响宝宝气质,腿型比腿的长度更重要

作者:孕小二才子 03-06阅读:4711次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恍然大悟了:影响一个人气质的,腿型比腿的长度更重要!

而影响我们腿型的,很可能就是小时候做过的错误运动或动作,说不定这些运动就天天在你家上演着。

一些你以为帮助宝宝或是做着好玩的运动,其实对宝宝有大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运动和行为就该停止啦!

生命在于运动,喜欢运动的人往往体格好。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好,身体还很健康。那么弹跳运动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1》 错误运动:婴儿弹跳

小区的老人、妈妈聚集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时,时常会看到很多老人夹着宝宝腋下让宝宝在腿上弹跳,而宝宝看起来似乎很开心。

也有一些妈妈在国外的购物网站发现这个叫“袋鼠跳”的东西,宝宝坐在里面就可以开心地弹跳起来。

美国育儿界流行一句话: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

1.5岁前一定不要再让你的宝宝这样弹跳了!

跳出个聪明宝宝:专家表示: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别急着让宝宝弹跳,应好好利用这18个月加强宝宝各关节的发育、下肢肌肉的发展,多趴和多爬是关键,为未来的起跳做好准备!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我们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的负重是平地行走时的4倍左右,弹跳时负重可能高达10倍以上,不是吓唬你,我已经遇到几个因为早期损伤而在等待置换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妈妈了。

1岁半后: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好奇美妈问:“被弹跳”时,宝宝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其实这里有一个被掩盖的有趣活动,那就是上下起伏的内耳前庭的活动。只要家长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给宝宝进行过合适的内耳前庭活动,就会发现所有人类的宝宝都非常喜欢这项活动。我们的宝宝不是喜欢“被弹跳”,而是喜欢由此产生的上下起伏的内耳前庭活动。

2岁后: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2》错误运动:扶着走

有些家长喜欢在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扶着宝宝的腋下站和走,其实这时候宝宝的下肢、脊柱还不足以支撑自身的体重,膝关节还没有做好站立运动的准备,经常站、走会影响下肢、关节和脊柱发育,导致宝宝O形腿和X形腿。

走路姿势错误:在大人力量的牵引下,宝宝的每一步都很虚很急,脚远远在身体的前方,身体常常后倾,有些孩子在这过程中只是脚尖着地,并不是全脚掌着地。这是因为他们依靠的是大人搀扶的力量,并不是在依靠自身腰部和腿部肌肉的配合真正在“走路”。

小编的建议:

对学走路这件事,家长不需要太着急,要让宝宝有足够的爬行,然后自己自然而然站起来扶着墙或者物体走,足够的下肢力量、平衡能力才能让宝宝独立行走。

时间久了,这样畸形的行走姿势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走路姿势定型错误,让他养成不好的走姿,比如“鸭子步”。

如果看到宝宝在不停地摇晃着走来走去,那是她的平衡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她需要更多的爬行和自己扶站练习。

一些家长误以为使用学步带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快学会走路,实际上除了充足的下肢锻炼、平衡锻炼和四肢协调锻炼外,我们几乎不可能改变婴儿自然发展的进程。

家长拉着学步带的时候,其实是阻碍孩子的四肢自由活动,也破坏了婴儿自己控制身体的平衡,还可能发展不良的走路姿势。

《3》错误运动:“W”坐姿

看《爸爸去哪儿4》的时候,爷们又暖心的安吉圈了不少阿姨粉,但在节目中他习惯性的W坐姿,却又让阿姨粉们操碎了心,纷纷跑到胡可微博下提醒她注意尽快帮安吉矫正过来。

影响生长发育:本来孩子是需要先爬行锻炼肌肉然后才能学习走路的,家长这一帮扶的举动过早的“使用”了孩子的骨骼和肌肉,使孩子的下肢承受过大负担,影响双腿骨骼的发育,进而耽误宝宝身体的生长发育,引发罗圈腿、O型腿等问题。

错过爬行: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能自己扶着站起来了,就赶紧扶着他学走路,直接忽略了宝宝爬行这一黄金时期。爬行可以锻炼孩子四肢和大脑、眼睛的协调力,对宝宝来说,这是视力和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一步,为他将来身体的大动作行为能力打下基础。

W坐姿

坐着的时候膝盖弯曲、小腿位于大腿的外侧——这就是W坐姿。

“W”型坐是指孩子将双腿摆成英文字母“W”型,以屁股着地的一种姿势。

家长需要注意婴幼儿发展的一个关键信号:宝宝一旦开始走路,就不应该再这样坐了。

希望宝宝早早学会走路是家长的心愿,很多家长甚至把宝宝走路学的早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逢人就夸自己孩子才几个月就会走路了,殊不知这只是在伤害孩子的健康。

什么才是正确的坐姿?《1》盘坐:坐在地上、两脚交叉

《2》环坐:坐在地上、两脚脚掌碰脚掌

《3》长坐:坐在地上、两脚直直往前放(或成V型打开)

《4》侧坐:坐在地上、两脚弯向同一边

这种大人很难“驾驭”的姿势,让宝宝看起来更像天使——又可爱又特别。但这种姿势对宝宝的身体发育不利,如不及时矫正,对体形、行走和跑步能力都会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安吉站着的时候腿型便已经弯得很明显了。

孩子学步,家长最该谨记4个字:顺其自然。学步是指让孩子自己摸索前进、熟练技能、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是在家长有意操控培训下学会走路。

坐得越久,危害越大!

很多孩子喜欢这样坐,是因为“W”型坐能使他们的身体与地面产生更多接触面积,不需要用到过多的力量,所以孩子们会觉得这样坐非常舒适。

“W”坐姿早期是允许的,但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就不建议采用这种坐姿。宝宝肌肉的张力不够大,“W”坐姿就会作用于较软的那一侧肌肉。如果宝宝长期以这种姿势坐立,哪怕肌肉张力再好,他们关节的发育也会受到种种负面的影响。

2 、天使般的W坐姿对宝宝未来发展的影响:

(1)不利于骨盆的发育

刚出生时,宝宝是没有骨盆的,是靠股骨头和大腿长骨来充填髋部的浅幅凹陷,骨盆的完整发育要到12岁左右才能基本完成。持续的“W”坐姿,会让发育中的骨盆外形受到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外扩,这会让宝宝在以后的移动过程中感觉到疼痛。

一般来说,孩子10-13个月就可以自己站好,11-1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己学会走路,14个月左右就会掌握走路技巧。当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学的早的宝宝家长没必要炫耀,学的晚的宝宝家长也不必焦虑,只要孩子身体没问题,

学会走路只是时间早晚,我们就安心等待宝宝给自己一个大惊喜吧

(2)不利于足部的发育

长期使用“W”坐姿,会导致大腿骨内转,并连带引起膝盖关节内转,最终导致双脚内撇和足弓反转,宝宝走起路来就很容易“八字型”。“W”坐姿还会造成脚趾内倾,也就是说两只小脚板朝内侧斜,并且容易导致平足和筋腱紧张,让宝宝走路不稳,很容易跌倒。

(3)影响体型

“W”坐姿还可能造成宝宝脊柱前凸,即脊柱大幅度向内弯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驼背”。这会影响宝宝身体整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同时也让宝宝的精神面貌大打折扣。

正确的坐姿

了解了错误坐姿的危害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才是正确的坐姿,主要是5条规则:

《1》身体微微向后倾,颈部有扶托,保证颈部释放自身压力于扶托之上,可避免颈部疲劳。

《2》手臂自然下垂,放松肩部肌肉;手臂有扶托,减少因手臂因用力维持自身位置而疲劳。

《3》调整办公桌的高低,保证手能与键盘平行。

《4》 放置腿部健康踏板,使膝盖略高于大腿,保证腿部通畅的血液循环。

《5》视线与向地心垂线的夹角为115度角左右。也就是电脑屏幕略低于平行视线

(4)“印度”坐姿——盘腿练习

有些宝宝在练习“印度”坐姿时可能会觉得困难,坐着时候有些驼背或者身体向后倒,父母可以让他背靠沙发或家具,帮助放松背部肌肉,并为他讲讲故事,分散他对身体不适的注意力。

(5)“脚心相对”坐姿——“蝴蝶”状震动练习

脚心相对,膝盖向外侧弯曲,双腿做“蝴蝶”状上下振动,将膝盖往下压。宝宝还可以平躺在地板上,向上弯曲膝盖到胸部,双腿从一侧缓慢地转到另一侧,并且保持膝盖不接触地面,这种做法可以拉伸和强健背部下方的肌肉。

“W”型坐危害:

《1》“内八字”的导火索:“W”型坐会使孩子的膝关节长期处于外翻的状态,骨盆向外扩张,从而增加大腿骨的内转角度,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容易在走路时有非常明显的“双脚向内撇”姿势,长大后就成了“内八字”。

《2》不利于腿部发育:长时间的“W”型坐会使孩子腿部的肌肉和肌腱局限在一个窄小空间内,倘若持续性加重腿部肌肉的紧张感,会使孩子在进行运动时的身体机能模式受到影响,严重的会让腿部的发育变得迟缓,容易长不高!

让你气场开挂的,从来不是脸蛋,而是好姿态。好的运动让宝宝受益终身,而错误的运动影响着宝宝的站姿、走姿,更影响着一生的体态,形象分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宝妈应该重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