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热播,有人说这部剧揭开了原生家庭的疮疤,其实它同时也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照妖镜,很多人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看的是苏家的故事,却不时被戳中自家的痛点。
如今网上的争吵声不绝于耳,与其纠结于过去,探讨是否该摆脱原生家庭,不如放眼未来,找出剧中呈现了哪些“都挺糟”的亲子关系,在今后的育儿中避开这些坑。
1
苏明成式巨婴——照出包办式育儿的坑
二哥苏明成是本剧最大槽点,几十岁的人了,还在啃老,时刻惦记着父母的养老金。婚房、装修、买车……各种花销均来自母亲的贴补,前前后后“啃”走了几十万块钱。
老二苏明成是典型的中国“巨婴”,可是苏家一共三兄妹,只有他“不成器”。母亲最“宠”老二,为啥他独得这份恩宠,反而成了一根废柴?这恐怕要归罪于中国最传统的包办式育儿。
剧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镜头,干练的苏母在厨房忙前忙后,苏明成送上各种奉承,却零帮忙,他连自己的贴身衣物都无法清洗,干脆打包回来。
相信很多家庭都有这样一个“超人”妈妈,她包揽了各种家务,却让子女丧失了动手能力,最终导致无法独立。
打造巨婴的罪魁祸首,恰恰是那些爱心泛滥的“包办式”母亲。如何避开包办式育儿这个坑?蒙氏教育认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最好办法,其实是——独立。
Kimola奇妙家的蒙氏课堂为24—42个月的宝宝提供日常生活练习,让宝宝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甚至是自己倒水、扫地。
2
苏明玉要摆脱的 是亲子间的控制关系
被迫放弃清华就读师范院校,令苏明玉抱憾终身。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害惨她的是控制型家长。
中国式父母,尤其是母亲,十个有八个是控制狂。苏母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送大儿子出国读书,帮二儿子找工作,让女儿当老师或者护士。
在她的意识里,都是为儿女好,认为被掌控一生的子女们,可以生活无忧。
这样的母亲从来没觉得哪里不对,不懂什么叫过度插手、过度控制。更无法理解,不给选择权,意味着对儿童的不尊重。
争夺控制权的战争,也许从餐桌上就已经开始。当孩子决定早餐吃什么,今天穿什么,争夺的不是控制权,而是自主选择权,看似一个小选择,却是迈向成长的一大步。
因为“做选择”就是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对父母来说,放权比掌权更重要,应该是尊重孩子而不是伺候孩子。
蒙氏教育的核心宗旨,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给儿童选择权,视其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而造就宽松的育儿氛围。适当放权,也许就是亲子关系的最佳黏合剂。
3
苏大强别太作 先把缺失的父爱补回来
自私作妖的苏大强,让人恨得牙痒痒,其实他是最典型的中国父亲。在你的生活中,也许父亲没有这么窝囊,但一定跟他一样啥都不管。
苏大强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父亲,对子女向来不管不顾。苏母对女儿不公,作为父亲他从来没有挺身而出过,每次苏明玉求助时,苏大强都装聋作哑,要么借口逃离。
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永远都有这么一位缺席的父亲。前阵子奥斯卡获奖的动画短片中,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位甩手掌柜,每日忙于工作的他,仅有的早餐聚首时间,也跟妻儿零交流。
虽然这种丧偶式育儿一直被吐槽,却早已成为了常态。早前就有澳洲人质疑中国人:没有自己说的那么重视家庭:“你们会没日没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你们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
不止是父亲缺席,双职工家庭经常将孩子丢给老人照看。而要黏合好亲子关系,陪伴才是关键。陪伴不止是“在一起”,除了付出时间,质量也有待提高。
Kimola奇妙家的亲子乐园就是这样一处地方,我们制造欢乐,更是关系的黏合者。最新推出的亲子活动课,让父母与宝贝共同参与绘本课、手工课程等,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4
亲子沟通靠鸡腿? 请从表达爱开始
《都挺好》有一个细节,在饭桌上苏大强偷摸给苏明玉夹了只鸡腿,透露出对女儿的关心。中国人羞于表达爱,表达亲情采用最多的方式,往往是食物。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也是用食物表达爱。母亲把对丈夫和儿女的爱,都用手捏在了一个个包子褶里,炒进了每一道菜里。对中国人来说,吃到妈妈的味道,也就是感受到母爱。
爱的表达也就是亲子关系中沟通的问题,缺乏沟通导致了亲情的淡漠。苏明玉明明关心生病的父亲,但嘴上一声不吭,偷偷派石天冬给苏大强送饭。
因为没有亲子沟通,让一份温暖亲情,演变成骗局闹剧。电视剧也许过于戏剧化,放眼现实,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误会,在生活中也时刻上演着。
Kimola奇妙家亲子俱乐部,为每个家庭提供吃、玩、学服务,让孩子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玩乐环境中开心玩乐、学习成长、探索生活的澳妙。我们是亲子关系的黏合者,希望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陪伴、关注孩子的成长,良好的亲子沟通从这里起步。
这里还有最精彩的派对时光,在奇妙家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生日派对。另有亲友聚会和主题派对,每一场都为您制造欢乐时光。贴心准备的家庭日活动,让您时刻享受亲情的温馨幸福。宝贝的成长太快,还等什么,赶紧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