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的家长们一定要看,这10件事对宝宝的影响真的很大!

作者:成长百事通 08-11阅读:405次

从怀上宝宝,再到宝宝出生、1个月、2个月、3个月……随着宝宝逐渐的长大,家长们对于宝宝的护理也会变得更加的繁杂,几乎所有家长在照顾宝宝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一点差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总是会犯一些错误,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十件事,宝妈们可以自己做个小检测。

1、出生后第一口奶应该是母乳

中国营养学会2015年8月1日发布的《0-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就曾明确强调: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这是因为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

过早让宝宝喝配方奶会大大增加孩子成为易敏体质的风险,今后牛奶过敏、湿疹、鼻炎、哮喘的机会都将明显增多。实际上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在最初的72小时即使不进食也不会有任何危险,所以婴儿出生后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该坚持纯母乳喂养。

2、出生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

母乳中维生素D缺乏,这种维生素是骨骼发育的必要元素,并且可以预防疾病,如佝偻病。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母乳宝宝和混合喂养宝宝都应该补充维生素D,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应该补充。

3、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及中国营养学会都一致建议:宝宝出生后的0-6个月内应尽量纯母乳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对“纯母乳喂养”是这样定义的:

纯母乳喂养,即只给孩子喝母乳,除药物、维生素、矿物质滴剂以外的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统统不喂。也就是说不但辅食不能吃,就连水、果汁、蔬菜汁这些都是不能添加的。

4、满6个月大时起添加辅食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满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对宝宝的健康最有利。

太早添加辅食,会给宝宝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还会增加宝宝食物过敏、超重的风险。

过晚添加辅食会带来贫血、营养不良等一系列营养问题,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吞咽固体食物能力的锻炼。

5、第一颗牙萌出后开始刷牙

没错,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需要刷牙了。关于如何保护乳牙,下面几个建议一定要记住了:

(1)没出牙前,每天早晚用指套或纱布擦拭宝宝的口腔和舌头;

(2)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需要开始刷牙,建议使用专用婴儿牙刷或纱布蘸清水刷牙;

(3)乳牙长齐后,建议用豌豆大小剂量的含氟牙膏刷牙(高氟饮水地区选择无氟牙膏),不会吐的宝宝可以使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

(4)一岁之前就应带孩子看牙医;

(5)养成睡前清洁牙齿的好习惯;

(6)最好改掉一边喝奶一边睡觉的习惯;

(7)少吃甜食。

6、1岁前辅食不能加盐

奶和天然食物中含有足够的盐(钠),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

摄入过多盐会加重宝宝的心脏、肾脏负担,影响孩子体内对钙、锌的吸收,导致孩子缺钙、缺锌;另一方面,婴儿的味觉还处在发育当中,加盐或其他调味品容易导致孩子挑食或厌食。

7、1岁前不能喝纯牛奶

纯牛奶无法被婴儿轻松地完全消化,而且营养成分也不如配方奶均衡,另外所含的脂肪类型对这个阶段的婴幼儿也不是最健康的,所以最好不要给1岁内的宝宝喝纯牛奶。

8、1岁后最好戒掉奶瓶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最好在12-24个月内戒掉奶瓶。

美国儿童牙科学会则建议:婴儿应该在12-14个月内就戒掉奶瓶。

研究发现,使用奶瓶的时间越长,宝宝长龋齿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而且长时间使用奶瓶还会影响牙齿发育。孩子满6个月大之后,妈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学会使用杯子(如鸭嘴杯、吸管杯)喝水或喝奶了,直至学会使用直饮杯。

9、别经常给宝宝掏耳朵

宝宝新陈代谢快,耳朵容易长耵聍(俗称耳屎)。但少量的耵聍其实具有杀菌和保护外耳道作用的。而且随着宝宝讲话、吃饭咀嚼和头部摇摆等活动,大部分小块耵聍会自行掉出。

夏季气温高,宝宝本来就易出汗,而细菌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家长给宝宝掏耳朵的频率过高,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甚至出现炎症。

10、别用摇晃方式安抚宝宝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长的1/4,头部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儿的颈部又欠缺支撑力,一旦受到摇晃,脑部组织便容易受到撞击,导致“婴儿摇晃综合症”。

此症发生后死亡率约25%,即使经过治疗,也有50%的几率会留下后遗症(如癫痫、四肢无力、语言发育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