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
人们常以负向的眼光看待“冲突”,人们不太知道“冲突”其实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在许多方面,冲突是幼儿成长必经的历程。从长期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1. 幼儿与人争吵,常是幼儿大声对外界说“不”,常是幼儿“自我主张”的开始;
2. 幼儿与人“争抢”玩具,或打人或被打,是为了“自我主张”,也是为了“自我保护”;
3. 幼儿从一次次冲突中,一次次练习“人际关系”的规则与技巧。
大人应该为幼儿发展自我主张与自我保护的能力而高兴!
大人对于孩子的争执要趁早学习自在。如果大人能理解幼儿冲突背后的意义,并能随时注意引导幼儿成长的方向,幼儿就有机会活泼且平衡的发展;否则,压抑幼儿冲突有可能错失、阻断或扭曲幼儿在“自我”及“人际关系”上的发展……
笔者一共搜集了50个“幼童冲突具体事实与经过”(案例较多本文不转)研读之后,笔者试着从幼儿的冲突对话中做出分类,经过详实的纪录之后发现虽然幼儿的冲突不断,幼儿冲突的类型多有重迭、相似之处,经过整理,可分六类:
1、幼儿正处“自我中心”阶段;幼儿极力“自我主张”,但别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张”;
2、幼儿“物权”概念不清;常顺手拿别人的玩具,但别人不见得允许;
3、幼儿“人权”概念不清;常易侵犯别人、管教别人,但别人不愿被管教;
4、幼儿正处“意志力”发展阶段;有行动的冲动,却缺乏清楚的方向感;
5、 幼儿正在“练习、处理”人际关系;虽很认真,但技术尚未成熟;
6、 有些幼儿情绪长期受干扰,常没有缘由的向人攻击。
幼儿争吵的话语里透露着幼儿成长的讯息。
如果照顾幼儿的大人学会阅读幼儿冲突的内涵,在处理儿童冲突时,必然会产生更新的调停与辅导。帅韵仪(民92)说:“冲突,同时具有建设性及破坏性”。我非常同意!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即在如何使破坏退去,而建设彰显。以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幼儿冲突的成长讯息
一、自我中心
1. 这是我先拿的积木!
2. 那是我的椅子!
3. 这是我的布娃娃!
4. 我要那个新宝贝!
5. 这是我先排的!
6. 是我先排的!
7. 你不可以超过我!
8. 你没经过我的同意!
9. 老师,他插队!
10. 我是小老师,我可以自己决定!
11. 我要现在,现在!
12. 不行,我是司机!
13. 谁说我是笨蛋?
在50个幼儿冲突案例中,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冲突共计13件,高居幼儿冲突分类第二名。
读者只需稍为仔细阅读第一类型的幼儿对话内容之后,必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类冲突的主要语言内容是“我的”、“我是”、“我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赵丹丹(2004,编)在《中国报道》中的报导这么说:
台湾的幼儿如此,上海的幼儿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其实也相去不远。因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只是被生下来;生存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找到一个能产生生命意义的立足点。
为了这一个立足点,并登上这个立足点上的宝座,幼儿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对外界说“不”,彰显自己的独特性;需要“自我主张”,维护自我的权益;或命令别人、防范入侵、以牙还牙……等以自我保护。换句话说,幼儿的冲突不断,但潜藏在冲突背后的其实是支撑、护卫幼儿成长的力量。
依循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所创的人智学(Anthroposopy)观点论人,人所拥有的不只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物质身体而已,人类还有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清楚感觉得到的“生命体”、“感知体”及“自我体”,同时存在每一个人类的物质身体之内。
物质身体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怀胎十月后始能成熟降生,我们的“生命体”、“感知体”及“自我体”也都各有不同的孕育期及出生期。“
生命体”在儿童换牙期,七岁左右出生;感知体与自我体则分别在十四岁及二十一岁出生。从出生至换牙前,幼儿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方面孕育“生命体”,一方面成长“物质身体”。怀孕期间的生命体将专心地在幼儿的物质身体内依环境的变化及幼儿的需求建构并塑造幼儿的器官组织,使幼儿的身体强壮,并期使他成为世界任务中有用的器皿。生命体专注向内工作的特质与幼儿的自我中心其实是一体的两面。
生命体需要向内专心的工作,幼儿时期的自我也需要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向内专注自我成长的工作。因此,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必要的发展过程。我们看着是冲突的,对幼儿却是“建构自我”的奋斗过程。这是一种生命本质,潜意识的需求,幼儿自己完全不知道。
经过对幼儿阶段“自我中心”需求的理解,做为大人的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们应适度的尊重、接纳并适度地满足幼儿的自我中心;我们可以重新学习,支持成长中儿童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合宜”的自我表达,并等待他们的成熟。若此,今日的儿童,明日的成人,他们的“自我”才能美好的成长。
二、“物权”概念不清
1. 拿别人的积木
2. 拿别人的杯子
3. 拿别人的大木头
4. 拿别人的小石头
5. 拿别人的石头
幼儿一方面容易本能、随手的拿走别人的东西;本能的“自我主张”管教别人、侵犯别人;但当别人不愿意被拿、被侵犯或被管教时,“主张与对抗”、“侵犯与保护”的冲突就起。
另一方面,幼儿也正在内化生活规范,幼儿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却能看清楚别人的错误。幼儿需要从“管教别人”的冲突中逐渐看见自己的问题,并学习“自我管理”;从“抢”别人的玩具中学习尊重、询问以及“借用”的“社会化规矩”。
物权概念是人类意识进化的结果,从人智学的角度探究,人类的意识分睡眠、作梦以及觉醒三个不同发展阶段(Steiner)。
在睡眠意识期间,人类对世界的感觉是“一”。你和我之间没有的清楚的界线,我的、你的没有什么分别。幼儿阶段属于人类初期睡眠意识与作梦意识的阶段。当幼儿尚在睡眠意识状态时,我们告诉幼儿“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幼儿是难以理解的!
唯有当幼儿逐渐成长,意识逐渐进入作梦或觉醒的阶段,幼儿的世界才逐渐一分为二,逐渐分清你、我之间的那一条看不见的界线。
当然,觉醒之后的成人还更跃进身心灵的分别成“三”的世界呢!
人类发展有其一定的成熟期,演化必须经历时间,意识成为习惯必须累积经验。以发展心理学来说,幼儿在四岁以前尚无物权的概念,揠苗不能助长,幼儿必须经历时间、等待成长;需要透过冲突与修正的过程建立“物我与人我”之间的关系、界线,以及游戏规则……
三、“人权”概念不清
1. 我替你收木头
2. 我替你收椅子
3. 我替你收玩具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5. 这是大家的架子,每个人都可以进去!
6. 又没关系!
幼儿的物权概念不清楚,“人权”概念更不清楚。人权意识是一个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人权”概念的形成需要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但是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社会人”,对于许多成人仍然是一大课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人权”的奥义,想想自己,我们不都是还在“做事容易,做人难”上打转吗?
人权上,幼儿有自我中心、做事冲动,世界为“一”(我不觉得不舒服,你当然也不会不舒服之类的感觉)的问题。不过,时间经过,人将成长,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大碍;最难以跨越的将是幼儿环境中,大人对“人权”的偏差信念!从许多情况看得出来,人权的态度来自模仿与学习。
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家人之间,家人与亲戚、朋友之间,以及这群人对孩子们的态度;在社会上,在幼儿园所里,人们、老师、家长之间、老师与孩子之间,还有孩子与孩子间的“人”的关系如何,待人接物有哪些重要元素?友善、尊敬、欢喜……?还是冷漠、敌意、排挤……?这些是最直接影响儿童一生对“人权”的概念与态度!
四、“意志力”发展阶段
1. 大声唱、又笑、又拉扯
2. 力道控制不好
3. 双脚突然踢起来
4. 踢人
5. 硬要学人家的样子
6. 任意骂人
7. 打人
8. 对着人灭火
9. 推人、挤人
七岁,意志力的特征是“行动”。幼儿喜欢做事,但缺乏目的与方向感,因为语言与思想的发展是跟随在意志力之后,语言与思想是本着意志的“行动力”发展出来的。因此,幼儿容易以身体代替语言;动手是他最熟悉的沟通伎俩。幼儿可能很喜欢一个同伴,但语言与思想发展不足,不知如何表达时,幼儿有可能踢那个人、打那个人或拉那个人头发。孩子行为冲动、莽撞,打人或被打,多是在如前述的“睡眠”意识里的“意志力”惹的祸。孩子不知道他那样做是错误的!
七岁之前是人类意志力发展的阶段,意志力可以说是神的恩典,是人类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幼儿生命头三年能走、能说、能想的能力,即是“意志力”的行动本能(Steiner)。在逐渐成长中,“意志力”与“感官”结合,以好奇、探索、无惧,带领儿童进入世界、体验世界;“意志力”与“肢体活动”结合,灵活儿童的手脚技能;“意志力”更将与情感、思想及自我等结合,使我们成为充满热情、走正道、行善念、积极正向思想的人……。然而,意志力在七岁之前尚属“睡眠”或“作梦”的意识状态。
因此,幼儿虽然充满工作、行动的意志,却总是制造麻烦、招惹冲突。意志力不可能直接训练。训练儿童意志力就像是对睡着的儿童规劝他醒来时要乖一样没有效果(Childs,1996)。意志力训练的基础只能单纯反复、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的事;一天复一天,一周复一周,一年复一年或更长久的反复;这也是习惯、习俗建立的主精髓。幼儿冲突也是一种不断冲突,不断唤醒,不断修正的成长方式;没有冲突,人类也难以成长!冲突、错误与修正是幼儿成长的预备与必经的历程。幼儿园所需要成为未来社会人的社会化操练场,成为全人发展的培育基地。
五、迈向和谐
1. 你的位子在这里
2. 我来帮忙,请妳还给她
3. 我拿红色猫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5. 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下次不会这样了!
6. 没关系啦!
7. 我好了,没关系
8. 我原谅你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10. 请轻柔的地放回去,积木会痛!
11. 拜托,绳子借我玩一下
12. 可以借我一下吗?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14. 拜托,借我开一下就好了
15. 对不起,你好一点了吗?
16. 我喜欢你啊!
帅韵仪(92)引述柯索的话:“冲突是一种社会事实,且有其积极意义,即在现代开放社会中,透过不同意见的表达,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可消除各种不满因素,而形成更稳固团结的社会。”
暴露在大人眼前的幼儿冲突类型,让我们有机会更近一步了解幼儿,也更有机会帮助消除幼儿成长中的困扰。在50个幼儿冲突案例中,令人讶异,也令人欣慰的出现“迈向和谐”的案例。这是预期中没有想到的一种冲突,而且竟占所有冲突之冠,计有16例。这16例升起了教育的曙光,展现了教育的希望。Gloeckler(2002)说: “我”的概念很难掌握。“我是谁?我究竟是谁?”我们常常自问。
“我不要!”两、三岁的孩子跺脚说。
“我不要做父母、老师眼中的自己!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说。
“我不知道我是谁!”摸索中,“我”开始了一生自我、真我的追寻。
我们即将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并不真正知道。然而,当生命往前推演之际,我们与世上不同的人、事、物相遇,我们也同时累积自己对世界的概念。每一个相遇与形成的概念都影响着我们往后的方向,沿着这条神秘的命运路线,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自我的道路。从华德福幼儿迈向和谐的冲突中,我们看见,虽然幼儿依然冲突,但幼儿的冲突里已出现了明确的方向、退而求其次、主动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的调整,幼儿展现往上成长的力量,形成统整自我的精神。
六、情绪干扰
- 我拿泥土洒你、我洒你蛋糕!
帅韵仪(民92)根据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叙述:当一个人对于自我范围受到外来侵入或不公平的对待时,有些人采取消极的退缩,但有些人却采取自我保护的反抗,甚而使用武力,造成冲突的形成。但由于此种自卫机制作用,并非对于刺激本身的真正了解,常由于个人认知上的错误,而导致错误的反应,因而造成个人与个人、群体与国家间的许多冲突。
同时,帅也谈到:功能性的冲突可以改善团体效能……,兴趣及好奇心,并提供紧张时宣泄的管道,同时亦提供自我建设和变革的环境。反功能性的冲突,失控的对立局面衍生不满的情绪以及无法解决共同的心结,导致团体瓦解。阻碍了沟通的管道,降低了团体的凝聚力,将斗争置于团体目标之上,导致团体功能的停顿。
有些幼儿情绪长期受干扰,常会没有缘由的,习惯性的攻击。这类幼儿的冲突不似前述的功能性类型的问题,而是反功能性的问题。这一类型的幼儿冲突是幼儿家庭问题或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幼儿的冲突只是突显问题,他成为家庭或教育问题的代表。幼儿园所的教师团队花最多的时间对这类型的幼儿做儿童观察与研习、与父母协谈、为幼儿祷告、做个别的照顾。“爱”是帮助幼儿最好的疗愈,通常,只要我们将“爱”与“心”摆上,我们会讶异的发现幼儿惊人的进步!
“幼儿冲突处理”是一门深奥的教育艺术,是幼教师工作中的一项大挑战。从处理儿童行为的经验里,我们发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不只是政治的胸怀,更是每一个迈向“社会的全人”必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只发展“独善其身”,我们恐怕只是停留退化在幼儿园小班的“平行游戏”阶段。兹列出娃得福园所中幼儿冲突的处理原则,以资分享与讨论:
1. 尽可能满足幼儿“自我中心”的需求;爱可以无限,但规矩仍须明确;
2. 建立“界线”,等待成长;
* 反复制止不恰当的行为,可强制暂停“游戏”一分钟以唤醒知觉
* 帮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老师要求犯错的幼儿说“对不起”,并“安慰”对方至对方「原谅」为止。(编者补:通常是对较大的孩子而言)
3. 透过工作与游戏帮助儿童感官灵敏发展,使意志力有方向与目标;
4. 学习解决问题:不重视对孩子说理,重视教导与执行;不说教、不说道理,但要“迈向”真理,真理不是“雄辩”,是“执行”!教导承认错误,安慰对方,尽快和好,和好才是真理。
5. 不说教,但创造充满想象的“规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