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学前教育话题饱受关注。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回答各路记者的提问中谈到了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特别提到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俄国教育家列斯加夫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应该利用游戏,为了教会儿童掌握自己动作的本领。真正的游戏教育,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通过科学的运动游戏类课程传授,培养孩子自发学习的兴趣,带领孩子有目的地“玩”,玩出目的、玩出道理、玩出兴趣、玩出能力,真正实现“玩中学”。
游戏教育需遵循幼儿成长规律
荷兰生物学家狄佛利在研究动物成长时,发现所有的生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一些与环境中某些因素息息相关的特殊敏感性,驱使生物从事明确的活动,帮助生物获得某些技能和特性。蒙台梭利受此启发,并做了多年的研究,她发现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获得,也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轻松获得相应能力。
这个阶段即是孩子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是孩子的成长之源,基本集中在0-6岁,尤其是3-6岁,外界环境提供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是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游戏教育要以幼儿成长规律为前提,以趣味性、引导性、科学性为基因,让孩子在充满乐趣和探索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建立自发学习的意识行为,这也是从根本上避免因偏离方向导致只玩不学或只学不玩。
游戏教育需与体育运动融会贯通
常言道:心灵手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宝宝,身体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更强,体育锻炼可促进右脑开发与利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脑主要是进行抽象思维。而右脑的容量、形象思维能力都大大超过左脑。运动时右脑工作占优势,从而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右脑发展,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运动还会促使大脑本身释放β-内啡肽等有益的生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因此说科学的游戏教育要与体育运动相辅相成。
在体育运动游戏类课程的开展中,园长们常常苦于无迹可循,无法通过有效手段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体质,难以为课程教学与改革形成依据。而且,家长更关注幼儿园对知识的传授,看不到体育运动游戏类课程带来的效果,就不易对其产生认可。教学效果无法“可视化”,无法充分迎合家长的关注,得到家长的认可,给课程开展形成了壁垒。
随着国家不断提出对幼儿体质监测的相关要求,以及幼儿体测行业走向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引进了智能化幼儿体测产品,不定期组织幼儿统一接受体质评量,把精准的幼儿体质评估报告作为课程开展及完善的依据。有的产品已经可以对每个参加体质检测的孩子,根据报告智能化匹配改善方案,包括幼儿园教学活动及家庭亲子游戏,实现家园共育。幼儿体测行业的革新,为幼儿园更好更快地开展游戏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德国作家席勒曾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对于幼儿,游戏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在玩耍中获得快感,而是依照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置有思想的趣味性课程,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