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彻底被悠悠从幼儿园带回来的流感给击倒了...十年来第一次感冒到发烧,头巨疼,卧床不起...悠悠也因为生病不能去幼儿园。我上一次病成这样好像还是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不记得我上次发烧是什么时候。
反正自从和老公在一起,都是他生病我照顾他,我还说呢:“你们欧洲人怎么抵抗力这么差?动不动就感冒...”(这句是真的,欧洲人经常感冒,而且得个感冒都要请病假一周)而且德国妈妈也抱怨:“老公感个冒,就在床上躺着什么都不做,自己感冒了该做的还是照样得做!” 女人真的是比男人坚强多了!
不过,这回终于轮到我躺倒,老公照顾我了✌️
上篇文章我是吃了退烧药止痛药后顶着写完的,这两天实在没体力写了,上来请个假。清明节将至,和大家分享一篇去年的文章《清明时分,如何和孩子正确地谈论死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看过的见谅!
正文
很多父母都会回避和孩子谈论死亡。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太伤感,大人们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希望让还无忧无虑的孩子过早接触死亡这个连大人都无法直面的话题,怕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
其实是我们自己害怕死亡,所以才假设孩子也会害怕。
大部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死亡这样抽象的概念,所以他们对死这一现象的反应,并不像我们成人想象那样的沉重和悲观。孩子可能觉得死了的人还在继续吃饭喝水说话,只是换了个地方,在天上或在地下继续生活。
父母想保护孩子的心并没有错,但死确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童话中的剧情、动物纪录片里狮子对羚羊的捕食、走路上不小心踩死的一只虫子、邻居的葬礼、宠物的去世,都是孩子在生活中迟早会遇到的与死有关的经历。
既然死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也不应对孩子回避这一生命重大话题。父母对死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让孩子对死没有误解或者不怀有不必要的恐惧。
如何开启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虽没有必要主动去谈起,但如果遇到,不妨坦然地告诉孩子大自然的真相。前面提到,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与“死亡”相关的例子,比如在阳台上看到死掉的苍蝇、蜜蜂时,都是跟孩子说起死亡的机会。
“这只蜜蜂死了,死了就一动不动了,不会飞,也不会采蜜了。我们去把它埋起来吧。”
四季的变化,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极佳例子。春天生命的萌发(出生),夏天生命的蓬勃生长(长大)、秋天树叶的凋零(衰老)和冬天的静止(死亡)。树叶飘落在地,最终化为土,不是和人死了后埋入土中一样吗?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重要的是,来年不是还有春天吗?新的生命又会出现。这给了孩子希望,也让孩子不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
该如何解释亲人的离世?
先说要避免的说法:
1. 切忌当孩子问起时,用 “你现在还不懂,不需要知道。” 或者 “你还太小,以后再说。” 之类的回答来搪塞孩子。这种遮遮掩掩的模糊回答反而会令孩子产生不安和恐惧,甚至自己假想出一些可怕的错误答案。
2. 也不要用“永远地睡着了”、“去很远的地方了”、“去旅行了”之类的来解释死亡。这类回答可能会困惑孩子,让孩子对睡觉、旅行产生恐惧。小孩子的想象力那么丰富,大人给一点点信息,他们就可能会胡思乱想:
“为什么有的人睡着了还会醒,有的就不醒了呢?到底是谁决定,一个人睡着后还会不会醒?那我睡着后会不会就不醒了?”
“爸爸出差旅行,会不会就像爷爷一样不回来了?”
建议的说法:
使用清晰明确、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诚实地向孩子解释死亡意味着什么,且一定要解释清楚死亡和睡觉的区别!
“爷爷老了,去世了,他再也不会呼吸吃饭睡觉跑步了,也不能和我们说话了,他的身体变凉了,但是现在他也感受不到疼痛了,我相信他现在感觉很好。” 通过这些具体的描述,孩子才会对死亡有一个具象的体会。
对于死后去向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念或信仰去告诉孩子,不论去天堂也好,轮回也好,只要让你觉得舒服,能给你力量的答案就是合适的。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或者还没想好,不妨也坦诚告诉孩子:“我不知道人死后会去哪里。”
不知道答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忐忑不安欲言又止,孩子的敏感神经很快就能察觉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而坦然面对开诚布公地谈论死亡,反而能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这是一件符合大自然规律的事。有时候,问问孩子对死后去向的想法也不失为一种疏通悲伤的方式。
有的较小孩子会自己想象出一些很具体的答案,比如说人死后去了天上,变成了一颗星星、一个天使等等,这样的想象能减轻孩子对亲人、宠物等离世所感到的冲击,有利于孩子度过悲伤期,所以家长不需要去纠正孩子的想象。
还有一种答案要引起家长注意的:“爷爷上天堂了,因为他是好人,所以上帝把他收回去了。” “上帝很爱爷爷,所以把他收回去了。” 这种答案也可能对上帝对死亡产生错误理解和恐惧,导致孩子误以为只有好人才会死,于是故意做出不好的行为来。
不管你决定向孩子如何解释,请尽量在家庭内部保持统一。要是一个人说在土里,另一个又说在天堂,会让孩子对大人的话产生怀疑,也会引起不安情绪。
允许孩子参加亲人葬礼和扫墓
带孩子参加葬礼或者扫墓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让孩子有机会在葬礼上与去世的亲人道别,让孩子看到家人为了过世亲人所做的一切,也让孩子见证,人死了,并不是简简单单消失了,而是有很多爱他的人会一起为他送别。这也给了孩子力量,帮助孩子度过悲伤期。
同样地,清明节带孩子扫墓,也是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人的肉体虽然死了,可是却可以活在我们心中,扫墓看望过世的亲人,是对亲人表达想念和孝顺的方式。
不必遮掩自己的悲伤情绪
失去亲人,我们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强忍眼泪或掩饰情绪,让孩子知道成人也是有情绪的,会伤心也会哭,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即使我们强忍,他们也是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真实情绪的。所以,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情绪,比留下孩子自己一个人胡思乱想好。
“妈妈很伤心,所以我一直流眼泪,我很想念我的XX,但是我知道TA现在一定很好,再也不会有疼痛了。”
总之,对于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原则很简单:孩子需要真相和安全感。告诉孩子:“所有的人和生命都会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在我们死之前,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长到我们现在不需要去担心它,也不用去想太多。我们现在活得好好的,一起享受当下生活,憧憬未来吧!”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朋友圈!谢谢支持!
作者: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
猜你喜欢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ID: yoyomadeguo
深谙中外教育差异,不教条,不追捧
相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