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人如此讨厌小孩?

作者:家长训练营 04-08阅读:2953次

上世纪二战后的“婴儿潮”,西方社会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出生率大幅飙升的高峰期。然而,有一个国家的步伐却有些迟缓。

在短暂的婴儿潮之后,德国陷入了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状态。

2015年欧盟国家生育率数据

1965年德国有132万个孩子出生,到了2011年就只有66万。尽管每位德国母亲平均生育将近1.5个孩子,但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维持人口规模所需的2.1的水平。根据早期的数据,在每1000名德国人当中,仅有8.2个婴儿出生,同比法国和英国的平均出生率都是12.7,而非洲尼日尔作为全球出生率最高的国家,1000人中平均有50名新生儿。

面临“灭种之危”的德国,出生率不仅在欧洲倒数,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排在末端。

印象中的德国,好像和其他发达国家并无太大不同,但仔细回想下,你好像很少能在这里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好几个娃出门,公园绿地上一群嬉戏的儿童,或是街上琳琅满目的童趣商品,就连超市里的母婴产品类型也比其他欧美国家少的多。

外国人往往有至少两三个孩子的“大家庭”

这样的德国,验证了那个“工业技艺突出,做事严谨认真,自然环境优美”的标签。德国的儿童成了稀少人群,这里被习惯的称为“欧洲的敬老院”。数据显示,德国当前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了44.2岁,每5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位超过65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老龄化趋势还将更加明显,到2050年,人口总量将减少10%。

没有强有力的劳动力市场,德国就需要更多青年移民来填补重大技术空缺,并且为了避免经济问题,更多女性要出来工作。于是,晚婚晚育、家庭经济负担,让出生率问题再度陷入了死循环。

德国老龄化或将威胁其欧盟最大经济体地位

德国人当然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未来,但他们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想为孩子多做点事,他们大力建设幼儿基础设施,并向新生儿父母发放津贴;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周围建造了托儿所、幼儿园和儿童游乐场。

在德国作家格拉德•许特的《成长的密码: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赋》一书中,我们从一个德国儿童的视角中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文/Gerald Hüther 译/黄华丹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作(BY-NC),由Chloe.Z整理编辑

虽然并不情愿,但孩子很早就明白了他们会被大人嫌。小莫里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莫里茨五岁,一双敏锐的眼睛炯炯有神,活泼好动,如果可以的话,他一刻都停不下来。我们是在汉堡郊区遇见他的。许多家庭都住在哪里,因为那儿比市区更加安静,而且物业相对较低。莫里茨长大后想当一名汽车司机,和妈妈一样。妈妈每天早上都开着一辆漂亮的黑色轿车送他去幼儿园,然后,莫里茨会从小车棚里拿出他的波比车,练习如何开车。他兴奋地大声叫喊着、按喇叭、踩刹车,这让他感到快乐,但也会发出大量的噪声。而现在,他只能待在室内了。因为旁边的音乐老师说莫里茨让他没法工作,他喜欢工作的时候开着窗户,但莫里茨太吵了。

过去,莫里茨和他的伙伴们还经常在旁边的草地上玩耍。这是周边最后一块没有建造任何建筑的地方,每到下雨的日子,小溪中就会注满水,这里还有一棵弯弯曲曲的橡树可以让他们乘凉。现在,这一切也消失了。斜对面的邻居在这里堆起了堆肥,他说他有权使用这块地方。从那以后,孩子们就只能待在院子里了。幼儿园的老师不想吵架,还告诫孩子不要到后门外去玩。那里很适合玩捉迷藏,但邻居看到会不高兴。邻居喜欢和自己的孩子在开满玫瑰的露台上共用早餐,外面的景色非常迷人。有一次,邻居的母亲过来解释说,幼儿园的存在让她的房产贬值了,根据房产经纪人的估算,大概贬值了20%。她还说不要误会,她并没有恶意。但莫里茨的他的父母还是妥协了,并作了弥补。谁让他们是邻居呢。

终于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们受够了这些邻居。她们想在这些邻居的地产——长满醋栗的草地上造一座小房子,一座能容纳15名三岁以下儿童的托儿所,这些儿童发出的噪声绝不会比莫里茨小。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有一辆漂亮的大汽车,开过去,这个限速30千米的区域马上就会陷入混乱。可许多人都不喜欢这样。他们当然喜欢孩子,但必须保持安静,不要大喊大叫,不要追逐打闹,也不要发出噪声。结果,周围的居民共同威胁说是提出起诉,整个计划就此不了了之。由此,莫里茨也得出了结论,凡是大人想保持安静的地方,他们就无法享受发现的乐趣。成年人早已明确自己的需求,他们绝不可能为了避免争端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莫里茨必须学会谨慎行事,因为大人们无法忍受他动一点点歪脑筋。甚至幼儿园后方几平方米大的小树林,他也只能看看,而无法亲自去感受。莫里茨和他的朋友们在海德堡郊区经历的事每天都发生在全德国的孩子身上。他们无法在室外自由地活动,他们在玩耍时总会有人过来打扰,而且他们没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在大部分孩子生活的城市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已经被规定了用途。为单身者建造奢华的复式公寓比为孩子们建造游乐园更赚钱。因此,幼儿园也逐渐迁移到了租金相对低廉的地方,即通向城外的主干道上,和四车道的马路并驾齐驱。孩子们没有在城市中失去什么,因而也没有什么可寻求的,这便是他们认为的事实。

穿行在德国这座工业发达的古老城市,你可能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个孩子。因为那些原本就少有的儿童,不是待在家里,就是正在车上去一个可以玩的地方。尽管家门口就有宽广的草坪可以玩耍,但为了不挨骂,他们必须保持安静。就像文中的小莫里茨说的那样:“我们不能骑自行车,也不能滑冰和玩皮球。大人们能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我们必须闭嘴。大人总是骂我们,但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具体原因尚无法得到深究,但调查显示,德国社会的确是很难接受孩子的。邻居不容忍孩子的噪音。在车上、餐厅等公共场所,人们也厌恶婴儿的哭声。生了孩子常常意味着妈妈失去职业前途,而不在家带孩子的妈妈又会被看作是“乌鸦妈妈”。德国租房协会也承认,虽然法律要求平等对待租户,但房东总是不愿将房子租给有孩子的家庭。同样地,在德国愿意帮助有孩子家庭的人远不如其他国家。一位妈妈说,在德国,如果想把婴儿车从公交车推下来,必须恳求3个人才有机会得到帮助。在丹麦,则会有3个人主动上来帮助。

一位外国妈妈正推着婴儿车上公交

无独有偶,德国对待儿童的态度并不是个例。在格拉德•许特的书中,还提到了这些:

英格兰已经有了第一个明确表示禁止儿童居住的地方。位于小镇奈恩(居民数为11000人)附近的法霍尔村(Firhall Village)只允许45岁以上,且没有16岁以下孩子的人居住。孙子孙女每次只能在他们的祖父母那里住两三周,且一年的探望时间加起来不能超过3个月。由于需求巨大,投资商还将继续建造多座没有孩子的村庄,德国也在规划之内。在欧洲,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宣传他们的“成人专属假期”:一个保证不会受孩子打扰的假期。孩子不仅仅是不能在外面玩,现在他们甚至还不能和大人一起出游。在英国和美国甚至还有旅客提出要开辟“无人童班机”,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和不安分的孩子共处一室。

这样的现状对儿童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儿童人数越来越少,孩子的需求得不到重视,他们被当成稀罕品以惊叹,或者当成干扰成人生活的附属品,日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因此而改变,孩子的生活也只能背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德国空旷的草地上,却鲜有孩子玩耍

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新生儿们背负着一整个社会的发展。多年的一胎化政策,让中国同样面临着出生率低带来的老龄化趋势,在“单独二胎”全面放开的今天,生育率却没有预期的大幅提升,其中的缘由,除了年轻人工作忙、财力不足等原因,社会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也存在很大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乖乖听从命令,而不要哭闹;我们不断告诉孩子,他应该去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我们苦恼于孩子何时可以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天天缠着你问“为什么”;我们想让孩子有个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却无法忍受他在你面前释放天性……

这样的愿望,是在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

也许你对生活早已疲倦,但对孩子来说,这世界还有无数值得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的东西,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发现”的喜悦。

好在,随着近年来新移民加入和各种福利政策的促进下,德国的生育率已有所缓解,至于能否真正脱离人口“雪崩”的状态,也许我们该从人性发展的角度、从对孩子的态度上有所改观。

毕竟,我们都曾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