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常见病,以“积食”、“上火”、“着凉”比较常见。表现主要是宝宝不爱吃饭、经常性便秘、烦躁哭闹等;从面色上看,会发现宝宝面色发暗、口周发青、头发稀黄或打绺儿,再有就是换季的时候容易生病。
“积食”简单地说就是吃多了,宝宝的消化系统尚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如果饮食不知节制,就会导致饮食积滞,内热蓄积、甚至厌食腹泻,这就是常说的“积食”或“停食”。再有,宝宝都比较活泼好动,常听妈妈们说自己的宝宝“一刻都不闲着”,爱玩多动的天性,再加上幼儿皮肤细薄、腠理疏松,一动就会“满身是汗”,而出汗时毛孔张开,若是此时感受风寒,又恰逢内热较盛之时,就非常容易感冒,甚至发烧。对于这样的病症,无论是西医治疗还是中医调治,宝宝都不免遭受一些痛苦。因此,日常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平时注意调理,类似的小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分饥”是指不要吃得过饱。因为现在生活条件较好,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会给孩子吃各种各样高营养的食物,生怕孩子营养不全面,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会积食生热;另外,以中国人的体质而言,较适合食用五谷及蔬菜,而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吃得过多,超过了人体的消化能力,会导致胃肠过满,令消化系统长期处于过大的压力之下,久而久之会伤元气。“三分寒”是指幼儿新陈代谢快,如果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实的话,身体里的热量散不出来,会容易加重内热,而适当穿少一些,可以锻炼宝宝的御寒能力。
补充一点就是,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购买进口的水果,或是家里常常食用反季蔬菜,认为它们口感新鲜、味道好,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吃法也是不太健康的。中医常讲要“按时进补”。所谓按时进补,就是按照自然的时令,食用当地、当季的食品,提倡“冬温热、夏清凉”的饮食方式。食用进口或反季食品时,往往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在冬天食用热带的水果,这种水果可能非常适合当地人,因为那里气候炎热,而在寒冷的季节里食用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饮食之外,在日常保健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给宝宝做做中式按摩。方法如下:
按摩方式一:摩腹
对于常常消化不良、容易积食的宝宝,家长可以采用“摩腹”的手法。方法是:妈妈面向宝宝,以宝宝的肚脐为圆心,用手掌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宝宝的肚子上缓缓转圈进行按摩,每次1 0 0圈。按摩的时候要注意妈妈的手掌要以温暖、柔软为宜,可在手上涂一些性质温和的润肤露,干燥的季节,也可以在宝宝的腹部适量涂一些润肤露,以免因皮肤干燥而引起搔痒。
需要注意的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摩腹的功效是不同的:宝宝经常便秘,或是两三天才大便一次时,要采用顺时针的手法,每天按摩100圈-300圈;如果宝宝有腹泻的倾向,每日大便次数为3次左右时,要采用逆时针的手法,按摩次数为100圈起。
按摩方式二:头部按摩
现代化生活离不开电视、电脑,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就接触到这些东西,但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讲,电视里面的一些内容往往过于刺激,因此还是不要让小宝宝过多、过早地接触。
常给宝宝做一做头部按摩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对于睡眠不规律、容易夜啼的宝宝,妈妈可采用头部按摩的方法。按摩的部位为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在囱门的后面一点,是两耳角直上的连线中点,也可以从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来取此穴。按摩的次数为每次50 100次,用手指在此部位轻轻打圈按摩即可。要注意这种按摩只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前囟未完全闭合的宝宝不适宜。
为宝宝接摩“太阳穴”也能起到安神、缓解头痛、防治感冒的功效。手法同上。
按摩方式三:捏脊
捏脊也叫“捏积”,“脊”是指部位而言,而“积”是指症状而言的。捏脊疗法对于各种体质的幼儿都比较适合,它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进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保健功效尤为明显。捏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该部分的捏拿捻动,起到保健防病的效果。
具体的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妈妈用双手拇指的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向上捏起皮肤,同时沿着脊柱自下而上,向颈部方向捻动,由臀裂直至颈部大椎穴。一般要捏3次左右,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捏到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目的在于加大刺激量。捏脊在早上及晚上进行疗效较好。妈妈要注意手部保持温暖,手法尽量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均等,捏到中途最好不要停止。每次捏的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捏脊疗法适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过小的宝宝则不适合此方法。另外,如果宝宝背部的皮肤有损伤,或是宝宝生病时,家人也不要给捏脊。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按摩的方法非常复杂,远远不止这些。爸爸妈妈如果感兴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