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最近终于能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以前我在《从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看德国人的计划性和严谨》里透露过我在悠悠出生时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让她跟我一起睡大床。
后来娃就养成了跟我们一起睡大床的习惯,虽然两岁时有段时间尝试让她睡儿童房成功过,但她半夜醒了还是会跑到我们的大床上来。而且,中途我们回国了两个月,在国内她和我一起睡大床,导致回德国后又不愿意睡自己的小床了...
我每次问她你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呢?她总是说,我怕。怕什么呢?怕怪兽,怕鳄鱼,怕蜘蛛......
想着悠悠马上快四岁了,跟我们一起睡太影响我和老公的睡眠了,我再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
她最近一直唠叨着想要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原本我为了给她惊喜,嘴上没有答应她。后来想想,何不借这个机会说服孩子自己睡觉?
我和悠悠谈心:“宝贝,你马上就要四岁了,四岁是大姐姐了哦,应该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了。你幼儿园的好朋友都是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啊,他们从一岁开始就自己睡了。”
悠悠:“可是我怕...有鳄鱼要来吃我...有怪兽...”
我:“家里没有怪兽,我们把窗门都关好了,怪兽鳄鱼根本进不来呀!我们家很安全的,你放心爸爸妈妈一定会保护好你的。”
接着我使出了杀手锏:
“现在离你的生日还有两个月,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间睡觉,等你过生日时,妈妈就送你一辆自行车!自行车是给大孩子骑的,大孩子要在自己房间睡觉哦!我们今晚试一试?妈妈知道你是勇敢的大姐姐!”
在我的鼓励下,悠悠半推半就地答应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了,她提出了一个要求:“妈妈,你在我旁边陪一下,等我睡着了你再走。” 我说好。
第一个晚上,如我所料,娃哭了,而且还从床上滚下来了(床很低)。我跑去安抚,她哭着说:“我哭了你们都不理我!你们都不在!一个人都没有!”
我又开始调动孩子的同理心:“现在是晚上,爸爸妈妈都在睡觉啊,我们都睡着了所以没听见你哭嘛。我们都在家,你放心地接着睡吧。妈妈也很累了,我也要去睡了。”
我边说边抚摸着悠悠的头发,她很快平静下来闭上了眼睛。其实我知道她哭,只是想确认妈妈在那里,当她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会出现。确认后,她就可以安心而满足地继续睡觉了,那一晚再没有醒来过。
第二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我逢人就夸悠悠做到了独立睡觉,德国妈妈们也很给面子,听了我的描述后,都对悠悠赞不绝口。
见了老师,我也特地和老师讲了这件事,虽然在德国人眼里四岁才分房睡算不上成就,但我心里清楚这对悠悠来说是很大的进步,我必须用我的行动去肯定她。
因此,我很激动而自豪地向老师描述了悠悠的表现。老师见我这么激动,自然也很配合地表扬了悠悠,我瞥见悠悠脸上流露出来一丝得意的表情——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希望让悠悠感到妈妈和周围的大人都为她做到了独立睡觉而骄傲,让她更有动力保持下去。
那天正逢幼儿园的“讲述日”,晨圈的时候孩子们要讲一讲昨天发生的事。放学回家后我问悠悠讲了什么,她说讲了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睡觉,晚上滚到床下面去了,哭了,妈妈去安慰她,她又接着睡到天亮了。愿意挑这件事说,说明她对自己的进步也很自豪!
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几天对于睡自己的房间,她不像原来那么抵触了,只是要求:“妈妈,你陪我一下,等我睡着了你再走。” 她甚至都没有提自行车的事。
当然偶尔也会表现出不想自己睡,我提醒她:“自己睡才有自行车礼物哦,你马上是四岁的大姐姐了。”
同时我也会安慰她:“你看前几天你自己睡不也挺好的嘛,根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啊,你一睡着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一睁眼就天亮啦!”
有几个晚上她都是一觉到天亮,也有时候半夜会哭着找妈妈,我过去拍拍她,告诉她“妈妈在这里,不怕”,她马上就又睡着了。
还有一天夜里,她自己跑到我们房间来,说她做梦梦到鳄鱼要吃她,她害怕,想和我们一起睡。我想想孩子做了噩梦后情绪一时半会难以恢复,大半夜的我已经睡得迷迷糊糊,也不想讲什么道理了,干脆抱着孩子一起睡了。
第二天我和她聊了聊她的噩梦,告诉她那只是梦,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再次跟她确认鳄鱼是进不了我们家门的,我们家很安全。
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的悠悠不用我再提醒,每天自愿去自己的房间睡,并且入睡越来越容易,半夜也很少醒来。
如今我再问她:“为什么你原来那么不愿意睡自己的房间呢?你看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吧。”
悠悠点点头,笑而不语,眼睛向上翻,就是不看我。我想她是为以前那个胆小的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吧。
我真的没想到,曾经那个总要粘着爸爸妈妈一起睡的娃,那个一提要她睡自己房间就急得哭的娃,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分房睡!
这件事我之所以将它如此详细地写出来,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和孩子建立规则与执行规则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一个规则的成功执行,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希望读者不要将此文简化为使用自行车作为奖励,所以孩子做到了分房睡——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1、物质奖励作为导火索
事实上,自行车奖励只是一个导火索,它有效点燃了孩子的改变。
对奖励的憧憬帮助了悠悠克服心理障碍,跨出了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跨出第一步后她发现,其实自己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嘛。
我曾在《攒星星得奖励真的对孩子好吗?奖励机制有多种,利与弊你该知道》一文中讨论过外部奖励的利与弊。
科学研究指出,对一个人已经喜欢做的事情,物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不推荐使用;但是对于人不喜欢做的事,物质奖励是有一定激励效果的,也不会明显削弱内在动机(因为本来就没有动机,何谈削弱)
2、口头表扬
改变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在执行过程中不要过多强调物质奖励,而应将关注点放在孩子变好本身上。让孩子明白好行为带给TA的好处,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并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断在别的父母和老师面前夸奖悠悠的进步,让悠悠听到周围人对她的肯定。我希望她能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自行车而改变。
3、别低估了渴望长大的力量
好好利用孩子对长大的渴望,切莫低估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我不断称赞悠悠:“你果然长大了,马上要过四岁生日了,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哦,悠悠长成大姐姐的模样了。大姐姐都是在自己房间睡觉的,你现在和幼儿园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勇敢独立了!”
听到对自己长大的赞美,孩子也不想再做回原来那个跟爸爸妈妈一起睡的小宝宝了。
当然,我认为这次分房睡进行得如此顺利,与孩子的年龄也不无关系。快四岁的孩子听得懂道理,自控能力也在提升,执行起来肯定比一两岁的娃要容易多了。
4、偶尔破例、灵活变通
上篇《如何养出自律的孩子?》我写了家长要自律,不能动不动就妥协。但偶尔破例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可以的,视情况而定。
孩子的心情总有此起彼伏,偶尔的破例可以让孩子感到妈妈的爱,而妈妈的爱就是孩子希望变得更好的最佳激励。
偶尔做了噩梦,我允许她睡我的床;偶尔不想去幼儿园,我允许孩子来一个“妈妈日”,独享妈妈的一日陪伴。
坚持原则很重要,但懂得灵活变通也能让孩子切实感到规则不是冷冰冰的控制,而是有边界的爱。
伟大的建筑需要牢固的地基和合理的框架结构。在育儿中,爱是地基,规则是框架,二者兼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在规则的执行中,只有用心去感知和聆听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把握好度。
原创不易,喜欢请转发!
作者:李茜(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已出版《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ID: yoyomade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