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橙子
来源|闫涵妈妈(ID:yanhanmama2016)
导读
朋友买的自行车才不到一千块,买了个日本原装进口的座椅就花了小四百,很多人理解不了。看完橙子妈的这段真实经历,大家可能就理解了。
这个4月,我过得暗无天日,一半以上时间都往返于医院,因为4岁的儿子遭遇了一场“车祸”。
拜亲姥爷所赐,孩子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自行车后座上,脚丫被卷进了车轮。
这一个月来,每天朋友圈里大家的状态都是这样的:
而我面对的情形是这样的:
图片太高能,闫涵本来不愿意放出来给大家看,当妈的看了会很难受。
是我自己坚持的,只为告诉大家,别小看自行车的杀伤力,孩子一只脚差点给毁了。
1
起因
事情的起因,要从3月底姥爷来北京说起。
跟这个城市里很多小家庭一样,我和老公都要上班,两边老人轮流帮我们照顾孩子。今年一直是奶奶在北京,因为清明节要回老家处理些事情,奶奶3月初就跟我们告了假。
我临时请求姥姥姥爷来替班,老两口挺高兴,想着正好赶上春暖花开,平时孩子上幼儿园,他们可以四处溜达溜达。谁知临出发时,孩子的太姥姥突然生病住院需要照料,姥姥便和我商量,想单独把姥爷派过来。
讲真,让姥爷带孩子,我心里是一百个“sayno”的。
且不说男人家粗心大意,关键姥爷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固执、念老理儿,最重要的是缺乏安全意识。
科学育儿在他那里就是瞎扯,你跟他讲什么西尔斯啊、敏感期啊,老爷子就一句话:
小孩子哪有那么多事儿,你小时候也没讲究那么多,哪儿养得差了?
一句话,堵住你所有沟通的欲望。
儿子两岁时,姥姥姥爷来带过一年孩子,为了那些他眼里的“鸡毛蒜皮”,我们父女俩吵了不少架。好在当时姥姥是带娃主力,而且比较乐于接受新观念,一切还算顺利。
现在突然让姥爷独自担此大任,我心里直打鼓,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安慰自己:没事,一个月而已,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就接送一下;再说亲姥爷,起码真心对孩子好,总比临时阿姨强多了。
3月22日,姥爷独自进京了。
在家时应该被姥姥唐僧式地叮嘱过,刚来那几天表现特别好,碰到什么事都以我们的意见为主,每天接送孩子时还会给我发些视频。
我也放下了最初的惴惴不安,减少了电话、微信的询问,以为一切都会平安无事。却不曾想到,一场祸事正在悄悄酝酿着。
2
受伤
3月26日,姥爷到京第四天。
下午快四点时,我在儿子幼儿园的手机监控视频上翻了半天没看到儿子,就给姥爷打电话:“爸,孩子今天没上学啊?”
姥爷回答得很随意:“嗯,早上摔了一下,脚破皮了,就回来休息了。”
我心里一紧:“怎么摔的?伤口什么样?”
姥爷有点不耐烦:“就后脚跟那儿破了一小块皮,有点疼,回来抹了点药。”
我还是不放心,请他拍张照片给我发过来。
照片虽然拍得模糊,但这黑黢黢的伤口很吓人。坐立不安挨到下班,我拔腿就往家赶,因为太着急,开车还不小心闯了个红灯。
进门赶紧查看孩子的伤势,发现伤口虽然没流血,但创伤表层整个凹进去一个挺深的坑。
我一边研究孩子的伤,一边问姥爷到底怎么弄的。
原来,早上我们出门上班后,儿子在家磨磨蹭蹭,眼看就要迟到,姥爷有点着急,想骑自行车送孩子。
其实家里有自行车后座专用的儿童安全椅,但姥爷不知道啊,他就让孩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自己一手把着车把,一手向后扶着孩子的背,骑车路过小区门口的减速带时,一个颠簸,孩子的小脚丫就卷进了后车轮......
我内心的小火苗开始往上蹿:“小区门口就有卫生服务站,这种外伤应该立刻做消毒处理的。”
姥爷打个哈哈:“哪有那么严重,回来我给抹了碘伏,还喷了云南白药,很快就止血了,你看,这不已经结痂了嘛!”
伤口整个呈黑紫色,我越看越心惊,用手机App跟线上医生咨询,得到的答复是:伤口短时间内变黑有感染风险,应尽快做清创处理。
老公回来后,我们决定去趟医院。
姥爷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又不是什么严重的伤,就破了个皮,结了痂,等痂掉了就好了,大晚上折腾啥。”
老公安慰姥爷说:“爸,我们去看有没有伤到骨头,就去家附近那个医院。”
拗不过我们,姥爷穿上外套跟我们一起出了门。
3
转院
10分钟后,我们开车来到家附近的一所三甲医院。
我抱着儿子直奔急诊,大夫看了伤口,问清受伤原因和时间后,皱着眉头说:
“这都晚上8点了,怎么才来,外伤最佳处理时间是7小时内,你这已经错过最佳处理期了。伤口很深,已经黑化,不知道有没有伤到骨头,赶紧退了号去儿童医院看吧!”
来不及退号,我们赶紧往儿童医院赶。路上,我强忍着焦虑和心疼,问姥爷怎么没早点告诉我们,姥爷嘟囔着:“什么医生,就会吓唬人,那怎么就是黑化了呢,明明就是结痂了,都结痂了还能感染?”
我耐着性子解释:“那不一定是结痂,伤口那么深,不会迅速结痂的,可能是你抹的药混合着血水,干了以后看起来像结痂。而且外伤不及时处置,说不定会得破伤风。”
姥爷不服:“哪至于啊!我受的伤比这严重的有的是,我破伤风了么?我也没怎么着,孩子养的那么娇气!”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小时,我们终于赶到了以前每次路过我都祈祷自己不用带娃来的北京儿童医院。老公排队挂号,姥爷去排缴费的队,我依然抱着孩子直奔急诊。
医生看了儿子的伤口,询问了受伤的时间和过程,迅速开了诊断书,一句“皮肤坏死,感染可能”把我吓得魂飞魄散。
按照医生指示,我抱着儿子楼上楼下造访各个处置室,清创、打破伤风、拍片……
姥爷还在一边絮絮叨叨说我们娇气,我已经顾不得理他了。
4
清创
清创环节真心考验当妈的小心脏,本来清创室只允许一个家长陪同,护士看了一眼儿子的伤口,出门把我老公也喊了进来,吩咐我们一个按着孩子的上半身,一个按着脚丫,确保孩子不乱动。
儿子一见这阵势,使出吃奶的劲儿大哭,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哭喊着“妈妈我不要我不要......”
我强忍着眼泪,用力压住他的脚,祈祷快点弄好快点弄好。
护士迅速给儿子扎了一针破伤风,随后用酒精棉一遍一遍拨开他脚腕上的伤口……中间有一块顽固的固化,护士也不能确定是什么东西,只知道一定要清理掉。
伴随着儿子越来越惊恐的哭声,我能感受到那个清创的力度,一定是疼到难以想象。
护士摇着头说:
“这个伤算严重的了,中间那块软组织基本完全受损,不做清创处理肯定会并发感染,如果引起大面积溃烂就很难办了。而且这个位置没有脂肪,不容易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如果护理不好,可能会影响走路......”
我愣了一下,问:“您的意思是会跛脚么?”
护士回答:“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一会儿看看片子吧,看有没有伤到骨头。”
老公问:“大概多长时间伤口能愈合?”
护士想了想:“看个人体质,先观察半个月吧,如果个把月还长不好,那可能要考虑植皮了。”
我脑中一片空白,把包扎结束后哭得声嘶力竭的儿子紧紧抱在怀里。他像用尽全身力气一样搂着我的脖子,挂在我身上再也不肯下来。
5
争吵
抱着儿子出了换药室,我腿脚发软,赶紧找个凳子坐下来。
老公站在出化验单的机器前,每隔一两分钟就拿着单子扫一下,扫了十几次,片子终于出来了。
拿给医生看,万幸最终诊断没有伤到骨头,但由于伤口过深,送医不及时,用药不对症,导致伤口最深的地方脓包固化。
医生叮嘱道:
为了保证脚部血液流通,受伤的脚要尽量垫高;
不要竖着抱孩子,那不利于消肿,要横着抱,坐着或者躺着时尽量垫高受伤的脚;
每天换药,补充营养,忌各种海鲜类食品,如果半个月内伤口不能愈合,要有植皮的考虑......
回家路上,老公开车,姥爷坐在副驾驶座上,我抱着儿子坐在后排。抱着折腾一晚上终于哭睡的儿子。
一片沉寂中,姥爷突然说话了:
“你们北京医生就是爱吓人,哪就那么严重了,植啥皮啊,你小时候也受过一样的伤,自己就长好了,这不也好好的。
我看他们就是非要那么说,不那么说你们也不能交那么多钱看病,还要每天换药,天天包着哪能好,就得晾着才能好的快!”
我心里的小火苗成燎原之势,瞬间爆发:
“是,我小时候您就卷过我的脚,当时我脚趾头骨折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直到现在脚上还有伤疤,夏天都不敢光脚穿凉鞋!
过了30年,您又来卷我儿子的脚!孩子伤这么重,您就不能早点跟我说?你不是医生,凭什么断定只是破了层皮?我怎么就不能带着他去医院查一下?
这是我的孩子,他的事情由我来决定!这都什么年代了,您老守着那些老理儿,现在的病就是要这么看!”
可能是被我突如其来的爆发吓懵了,姥爷半天没说话。老公赶紧打圆场:“都别着急了,也许什么事都没有呢。孩子刚睡着,别再给吵醒了。”
看着怀里已经睡熟偶尔还抽泣一下的儿子,想着那一刻他该有多疼、多怕,我咬着牙哭了。
6
换药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儿子的脚,纱布上有硬币大小的液体渗出,应该是化脓了。
我赶紧跟公司请了假,带着姥爷和儿子奔往儿童医院的换药室,当医生揭开纱布时,我看到了比昨晚更为恐怖的一幕:
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好转,整个伤口反而开始渗脓。脓水夹杂着坏死的皮,像电影里的僵尸妆,看得我心惊肉跳。
医生检查后,说伤口最深的地方化脓比较严重,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创,我死死按着哭嚎的儿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姥爷也被那场面吓住了,一声不吭地配合着我。清创结束包扎好伤口,我贴身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医生叮嘱说:
清创后皮脂脆弱,会有大量液体渗出,要时刻注意观察,只要渗出超过一个硬币大小,就必须清理,保持伤口清洁,不然伤口粘连纱布,不仅会造成下次清创的难度,而且极易并发感染。
我不停点头,姥爷在旁边问了句:“换药能不能去我们家门口的医院?”
医生想了想,说:“以目前的情况看,不建议去其他医院。等脓化处理好之后,可以考虑就近。”
接下来一周,老公很忙,送儿子换药的任务责无旁贷落在我肩上。每天早起我先从家开车一个多小时,带着姥爷和孩子赶到儿童医院换药,把姥爷和孩子送回家,再赶去单位上班。
就这样折腾了一周,伤口并没有要愈合的迹象,每次换药,我都紧张得觉得自己心脏要出问题。
姥爷坐不住了,有天换完药往家走时,一路嘟嘟囔囔,怪我太听医生的话,总这么把皮都清理走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新皮来,还说人家都是疑难杂症才来儿童医院,我们就脚上这点伤,天天跑来跑去太不值当了......还非要让我明天就去家附近的医院换药。
我开着车,路上又堵,烦躁得不想再多做任何解释,甩出一句:
“必须来这儿,什么时候这里的医生说可以换医院了我们再换!”
7
矛盾升级
直到第十次换药时,儿子的伤口终于不再有大量渗出,开始呈现爬肉的迹象。
医生叮嘱道:
这个阶段,伤口会很痒,要控制孩子别用力抓;虽然孩子已经可以走路,但一定尽量少下地行走和跑跳,不然会延缓爬肉速度;
如果伤口太长时间长不好,就需要植皮,钱包受罪,孩子更受罪。
值得高兴的是,基本可以排除感染风险,能就近换药了。这个诊断让我一下放松许多。
出了医院,我想去小超市买点水喝,便让姥爷抱着孩子等我。
结果,几分钟后等我回来,看到姥爷居然扶着孩子在花坛上来!回!溜!达!爷孙同框微笑的画面那叫一个甜蜜!
我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一把抱起儿子:“刚刚医生还说尽量不要走动,不利于伤口恢复!是不是我刚离开,您就让他走着玩儿来着!”
儿子被我的情绪吓到,哭着要姥爷抱,姥爷一把将孩子抱过去,瞪着我说:“老不让他走路,以后不敢走了咋整!适当活动,才能促进伤口恢复,老是不运动,免疫力都下降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不强硬一点,我再小心翼翼也没用,我不在时这爷儿俩不定怎么折腾呢!
我气得把水瓶子一扔,大喊:“我这么辛苦护理孩子,就是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不留后遗症!您要是不能按我说的照顾孩子,您就回去吧,我辞职,我自己照顾!”
姥爷也气极了,抱着孩子径直向停车场走去。
周围目光纷纷扫过来,我正尴尬,手机响了,是单位电话,这才想起单位还有个会。实在来不及送他们回家,便网上约了专车,给司机千叮咛万嘱咐,看他们安全离开后,赶紧开车往单位赶。
医院周边永远都在堵车,加上我心烦意乱,转弯时差点碰到一辆三轮车。连忙摇下车窗道歉,对方破口大骂,话很难听。
见没什么事,我摇上车窗继续赶路,想把骂声尽快甩在身后。但那一瞬间,多日来压抑的惊慌、恐惧、委屈、焦虑从心底一股脑涌上来,泪水开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一边是亲爹,一边是亲儿子,在这胆战心惊的十天里,我由衷感受到了“职场中年妇女”所承受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所有岁月静好都抵不住一个小小意外,我们看似安稳的生活终究是不堪一击。
8
坚持
按医嘱定时换药一个月后,儿子的伤口终于有了明显好转。
但换药时,因为要清理周边死皮,伤口还是出血。医生解释说,在这个阶段,出血证明伤口已经开始不再有腐皮,并且有大面积的新生组织,是好转的迹象。
虽然血淋淋的画面让人心里很难过,但相对于担心要植皮的那些日子,一切总算慢慢步入了正轨。
回想事件的整个过程,很庆幸我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随便找个小诊所当普通外伤治疗,很庆幸我在整个护理期都小心翼翼,避免了各种可能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写下这些文字,已是深夜,看着床上熟睡的孩子,心下感慨万千。
育儿路上,每个妈妈都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时候,这不是我们矫情,而是万分之一的风险我都承担不起。
我们九死一生孕育的孩子,只能也必须由我们来行使监护权!
老人放下自己的生活来帮忙带娃,我们感激不尽,可遇到重大问题,什么三姑六婆、土方土法,都请靠边儿站,这时候必须把决策权交给妈妈。
很多危险都由那些本以为没多大的小事引起,然而哪怕事故概率只有一千万分之一,我们也不能拿孩子去试探那一点点概率。
一世母子,只要能护你周全,我定会拼尽全力。
家有一老,如同一宝。这话在一定程度上讲没错,但老人带孩子过程的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问题,我们也要积极想办法去应对、解决。
毕竟,我们和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孩子好”,只要这个目标在、只要有爱,绝大部分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不是吗?
作者|闫涵,专注儿童心理,做最懂孩子、最尊重孩子的妈妈;蒙台梭利育儿践行者,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道。
版权说明公众号:辣妈宝宝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