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托很省心?其实暗藏家长短时间内看不到的危害

作者:亲子育儿生活馆 07-29阅读:5096次

你会送孩子上全托吗?

最近有爸爸给我留言,一来就说“救救我们和孩子”,让我大吃一惊。看完他的留言我才知道,因为上了4年的全托幼儿园,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外人”:

他的儿子2岁半时,家里唯一的老人去世,没人照顾孩子,两夫妻工作也很忙,便张罗着给孩子报了一间全托幼儿园,周末才带回家。刚入园时,每一次被妈妈送到幼儿园门口,小男孩都会哭得喘不过气来,后来就不哭了,夫妻俩很高兴,以为孩子适应了。后来有一次,一朋友陪着他们送孩子上幼儿园,朋友说“孩子乖得让人担忧”,当时夫妻俩只是觉得朋友敏感。

当小男孩大班时,夫妻俩生了二胎女儿,周末小男孩回到家,亲戚朋友都来道喜,小男孩一个人蹲在角落玩玩具,一声不吭。有客人问他:“你有了妹妹,多高兴呀!”

没想到小男孩冷冰冰地说:“是他们高兴,又不是我,我只是来吃顿饭就走……”

小男孩的话被父母都听到了,夫妻俩感觉很尴尬。

后来,小男孩上了小学,因为学校离家近,小男孩便没有再全托。但是,夫妻俩都发现了孩子的异样:爸爸妈妈妹妹看电视,他躲在房间看书;爸爸妈妈妹妹看书,他跑去玩玩具……有一次妈妈张开手臂想抱抱小男孩,被小男孩紧张地避开了……

“每次想起儿子小时候的可爱模样就很难受,他总爱搂着我的脖子说爱爸爸……”爸爸说。

每一年中,临近孩子们的择校阶段,总有一些父母会特意询问“全托”和“半托”的问题。 什么是全托?就是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周一到周五,吃饭、睡觉、学习、玩耍全在学校,由老师和学校的阿姨照顾,周末才被父母接回家; 什么是半托?孩子白天在学校,午睡、午饭、玩耍、学习在学校,傍晚回家,周末也休息。全托形式,从幼儿园阶段就有,接着还有全托小学、全托高中。

▲年幼孩子全托,有好处吗?

那些全托的学校,经常会跟父母们说“全托的孩子独立能力好”。全托孩子,的确在独立能力上有优势。

在家里,孩子吃饭有家长喂;全托后,孩子自己不吃便会饿肚子,慢慢便养成独立吃饭的习惯。

在家里,孩子穿衣有家长帮忙;全托后,孩子扣错纽扣、绑错鞋带也要自己来,慢慢便养成独立穿衣的习惯。

在家里,孩子睡前有家长讲故事、玩游戏、陪睡;全托后,熄灯便要独自入睡,不能说话也不能磨蹭,慢慢便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在家里,孩子被小朋友欺负有家长帮忙;全托后,老师看不见的,孩子便自己解决,被打被骂也要自己独自面对,慢慢便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

▲提醒:年幼孩子全托,更多的是坏处

1、全托儿,身体发育可能比不上家庭照顾的

曾经有妈妈跟我说,她的女儿在全托幼儿园的几年期间,平均每月都会生病一次,感冒、发烧、疱疹……几乎轮着来,有时病了好几天,才被老师发现送到校医室。全托几年后,她发现女儿的身高比身边的那些同龄孩子都矮,也显得瘦小。

我曾经看过 一段孤儿院的真实影片:那些小宝宝被一个个安顿在婴儿床上,婴儿床的上方绑着奶瓶,宝宝饿了就吸奶、渴了就喝水……完全“农场化”养育。全托学校呢?可能会好一些,但到底好多少呢?大概只有全托学校的老师和阿姨才知道,照顾孩子只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对待自己的孩子与不是自己的孩子,是有差别的。这好比一位妈妈招呼两个孩子吃饭,一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另一个孩子是邻居家的小男孩,暂时寄养几天的。这位妈妈会根据自己孩子的营养情况和吃饭喜好做饭菜,而对于暂时寄养的孩子呢?跟自己娃吃一样的,当邻居小男孩不愿吃或不爱吃,也不会干涉,反正不出问题就行。对于全托的老师和阿姨呢?他们会把全托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照顾?有吧,但恐怕只是少数。

2、全托儿,独立的背后是情感冷漠

幼儿说在前面提及,全托儿的独立能力比较好,但 这种独立,是没有“温度”的。想想那些几岁的全托小娃儿,当他们经历哭了没人抱、摔了没人扶、冷了没人盖被子、被欺负了没人帮、想爸妈了没人理……他们仅仅依靠生物本能自我保护,冻得受不了自己拉被子,饿得受不了便大口吃饭,被人打得崩溃终于愤而反抗……这种独立,是在无助和绝望中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会给他们带来坚强,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怨恨和冷漠。

那个曾经的全托儿,为何频频离家出走?

有一位老师,她也是一位妈妈,她跟我说:“如果十多年前有人能告诉我,如何正确地当父母就好了,现在孩子十多岁了,给孩子的伤害再也抹除不了……”

在她的儿子三岁时,她和丈夫对比了很多家幼儿园,最终给孩子选择了一家幼儿园小学连读的全托学校。当时他们还很开心,因为那家学校是国际学校,理念好,老师都是高学历和外教。

孩子一开始被送到学校也很开心,后来没多久,便听说小男孩趁老师和保安不注意,自己揣着一家三口的合照、背着书包“逃出”学校,一边走一边哭着说“要找妈妈”,后来被老师找到带回去了。有时周末接回家,小男孩便不愿上学,把书本和书包都藏起来,他跟爷爷说“书包不见了就不用上学”;他还无数次哭着跟妈妈说,“如果晚上妈妈在学校就好了,这样他就能抱着妈妈睡,老师说抱被子的孩子是胆小鬼……”当时她虽然觉得难受,但觉得孩子始终要独立,却从没想过孩子还很小,更需要爸妈的爱。

后来,孩子上了初中便没有全托。但是,孩子因为有一次被爸爸批评“不爱学习以后会当乞丐”,当天晚上就离家出走了。

没开手机也没到同学家,消失了3,4天后,才满脸灰尘、浑身蚊子包回家。心疼的父母问孩子去哪了,孩子只是冷冷地说:“你们不是希望我当乞丐吗?我就是到路边睡了几天……”让父母震惊得无法形容。但是,故事还没结束,每次父母说出稍微严厉的话,孩子就会离家出走……

后来妈妈从孩子的作文本里找到戳心的“答案”:“从幼儿园起,我就不属于这个家,我属于流浪……”让夫妻俩流泪不止。

▲家庭中,其实不缺乏培养孩子独立的机会

既然全托对幼龄孩子有害,那么孩子多大年龄才适合全托?

有一个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已经初步搭建成功,有了基本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孩子便可以全托。大部分孩子到了高中年龄,才符合这个标准。其中,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安全感搭建的重要阶段,初中是孩子是非对错搭建的重要阶段,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正确而及时的引导。

其实, 孩子非全托并不意味着孩子无法独立,在家庭养育中,有很多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机会。比如,父母从小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整理床铺,稍大后鼓励孩子为家人买菜做饭,或者为去哪里游玩出主意……懂得教育的父母,把孩子养在身边,也能培养出独立能力强的孩子。

所以,如果孩子还小,爸妈请别全托孩子! 趁着孩子还愿意腻着爸妈、心还柔软的时候,种下幸福的种子,而不是冰冷和无助……

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成年人,始终控制着孩子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老师很快会指定某个自己喜欢的孩子,由他来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及生活、内务自理,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而幼儿园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对这种退缩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视自主思维的缺失为正常。这种隐性的伤害,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

孩子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温暖的情感纽带。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无法排解的分离焦虑。他们时刻地期待着父母亲的到来,但都是以失望而归,有种被家庭抛弃的感觉。而且,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完全被孤立了起来,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不安全情绪,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强,可能无法完成老师规定的活动,被抛弃的感觉将越来越强烈,并根植于他记忆与情绪体验中,长大后,将造成他人格价值中的透视点,轻易地便发生情绪与情感的冲突。

孩子进入寄宿制幼儿园,表面上看来,似乎锻炼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不足取的。在家庭里,家长就是家长,是可供孩子模仿的对象。在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师,然而,幼儿园老师由于职业关系,会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特质,并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达出来,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同时,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间,缺少不同年龄人物的样板,年龄和行为之间的空间被迫压缩,行为风格被固定,因此,他们在与父母及社会接触时,本能地倾向于用幼儿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才感到舒适,而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所以也乐于接受这种表达方式,也就更强化了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形式。

孩子对家长、环境的安全感依恋,是孩子成长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孩子需要这种对应机制,因为只有如此,家长和孩子才能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关系,将对孩子与父母间架构起安全、稳固的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却把这种对应关系,转移到了老师与幼儿园身上。随着教师的更换和学业的深入,这种依恋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造成孩子认知失调,无法与亲情正确地对接,造成人际关系的思维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长大后,也不善与人交往,缺少交际的真诚心理基础。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