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不能。
很多人要“挫折教育”是想培养出“坚韧”的孩子,想让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有能力保持正常和机智。
这个目的确实有益孩子发展,有益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实现。
但是,通常所说的“挫折教育”不能实现这个目的。
拒绝提供帮助,甚至额外制造挫折的“挫折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关系。
用我本科最爱的导师易春丽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人类生命之初,漫长的几年里都无法觅食、无法自我保护。自古以来,他们存活的关键,从来不是“抗挫折能力”,而是与亲密的成年养育者的关系。
当孩子觉得和成人的关系不靠谱,觉得我们没有在保护他,他是没有脑容量可以接受什么“教育”的。占满他整个脑子的,都是最原始的压力:脑内环绕立体声循环“我要死了吗我要死了吗我要死了吗”。
打个比方,如果你掉进老虎洞,你还有脑子学习新技能吗?对弱小的小朋友来说,如果最亲密的大人都拒绝他、故意不帮助他,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个危险的老虎洞了。
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是跟他关系亲密的时候。
Kathryn Berkett(个人主页:.engagetraining.co.nz/me)给我们幼儿园做过一次演讲,吐槽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抗挫折能力与情绪更加密切相关。当孩子努力学习它的时候,我们怎能拒绝牵着孩子的手呢?
我们更应该常给孩子很多爱和肯定呀!
挫折对我们最大的威胁,不是它本身有多可怕,而是它对我们自我认知的挑战。
面对压力和失败,我们很可能会怀疑,我是一个靠谱的人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吗?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吗?
只要小朋友关于自己的那些好的信念没有崩坏,眼前的点点困难都没什么可怕的。
当然,要常常地爱小朋友,不要在小朋友遭遇挫折的时候突然狠狠爱。否则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宝宝为了获得爱的抱抱,宁愿自己遭受各种惨剧。
当然,操作合理的话,那种像肌肉一样的锻炼方式也是有道理的。
在关系不会被破坏的前提下,小朋友进入紧张/焦虑/害怕/挫败的情绪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人的帮助,恢复平静的情绪和正常的功能——这个过程,是可以帮助小朋友锻炼应对挫折的“肌肉”的。
所以,珍惜小朋友遇到挫折,并被我们发现的机会。不要袖手旁观, 但也不用强行帮忙。你是他的拉拉队,是他真的要被挫折淹没时,可以信赖的救生员。
他可能会哭,可能会“发飙”,甚至可能会做一些打打骂骂,伤害你感情的事情——因为在压力状态下,他本能地需要让自己看起来很有“权力”。其实他们并非有意要伤害关系。所以你要尽量镇定,不要立刻试图管教他——反正他也听不进去。
你可以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让他更有权力。比如蹲下来,和他一样高;再比如给他一些选择,让他自己做决定(你想坐在椅子上,还是想和我一起坐在地上?)
如果你保持镇定,接纳他和他的情绪,一段时间后他会慢慢地恢复冷静。
一定要相信他会恢复冷静!
有一次我面对一个失控了一小时的三岁小朋友,都要失去希望了,忽然小朋友说,我要睡觉。然后我就坐在她床边拍她睡觉,醒了以后和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小朋友有一百种复原的方式,只要你愿意给他时间。
不管小朋友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契机下恢复了平静,都说明他的复原“肌肉”发挥了作用。等他的脑子风平浪静了,你可以和他聊聊刚刚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并索要一个道歉的抱抱。
不一定是哭咧咧的“挫折”才有这种锻炼效果。
举个例子,我买了一堆谷物圈早餐片,和幼儿园小朋友比赛摞高高,我们就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各种情绪:紧张(手抖啊,这个我一定要放稳啊),焦虑(哎妈呀会不会倒啊!),害怕(倒了倒了要倒了!),挫败(真的倒了!)。
但是同时我们又是满心欢喜的,虽然阵阵情绪席卷而来,但我们一直有美好的关系。
再比如国际流行游戏捉迷藏,在妈妈找到小朋友之前,小朋友其实是很害怕的呀(妈妈找不到我怎么办!),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小朋友在躲起来之后主动大喊“我在这里“,以免自己真的就丢了。
如果你经常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会发现,小朋友撑住不暴露自己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实这就是小朋友在变坚强呀,这就是小朋友在积累应对挫折时候必备的情绪调整能力呀。
几乎所有备受欢迎的亲子游戏,都包含了让小朋友心跳加速、情绪起伏的元素。
把这些都算进“提高‘挫商’的教育”,你是不是就不太焦虑自己没给孩子“挫折教育”了?
当然,不是每次挫折或者游戏都能以“可接受的情绪”收场。我们幼儿园几乎所有5岁以下的小朋友都难免隔三岔五失控一下,还有不少孩子一天要失控三五下。甚至,隔三周岔五周,你自己也会被搞崩溃,并拒绝保持镇定和维护关系。
这些都没关系。
我们都被允许犯错。压力、挫折和错误都不能阻止我们有美好的关系,成为美好的人。
关于作者安然:本科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习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到新西兰学习并注册成为一名婴幼儿教师,现在在新西兰惠灵顿一家受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启发的幼儿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