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的开放在很长一段时间让社会的目光聚焦在幼儿问题上,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养孩子”的标准不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上。
80后、90后年轻、特立独行、独生子女出身的父母们在幼儿养育问题上有了更多新奇的观点和办法,当然,也有着许多让人抓狂的问题。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如何正确育儿,这是一个大问题。
九月上线的一档儿童纪实类教育实验节目《超能幼稚园》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摆事实,讲原理,让更多观众能够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双重观察,实现多层次的观念互动
节目选取了十组家庭,其中囊括了当前中国较为典型的家庭类型,如无条件溺爱型、隔代娇惯型、权威镇压型、“我都是为你好”型、陪伴缺失型等,用全天候纪实录制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方式,将五位实习老师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展现给孩子的父母、教育专家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
亲子类综艺前有现象级的《爸爸去哪儿》,后有三季网综《放开我北鼻》等,但在《超能幼稚园》中,父母不再是节目中的“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素人父母聚集在观察室,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们的幼稚园表现进行观察。
笔者认为,相对于一直以来“陪伴者”的角色,父母确实需要一个“观察员”的角度,让他们用更为理性、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从他们所忽视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
跳出节目内的观察室,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孩子与家长所构成的独特又典型的家庭模式是他们的整体观察对象。通过看“别人家孩子”去了解“自己家孩子”,通过看“别人家父母“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这是一档教育节目对于社会焦点问题的责任与担当。
权威支撑,突破育儿困境
“三个臭皮匠”到底还是“臭皮匠”,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教育实验,节目组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边玉芳园长坐镇幼儿园。
在节目的过程中,边园长不仅对孩子的行为中所表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解,也对五位实习老师的育儿过程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评判。
节目一开始边园长就设置了一个“大惊喜(吓)”,用非常符合孩子审美的派对环境考验实习老师的场控能力,而这不正是日常生活中面对玩脱了的孩子束手无策的家长最大的难题吗?
过程中,还为大家讲解了婴幼儿焦虑症的表现及处理建议,为每天上幼儿园都面临一场大哭的家长们解答了困惑。
而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边园长重现了非常经典的儿童心理实验——棉花糖实验,着力于孩子们规则感的培养。“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孩子面对诱惑,听从要求的能力和任务意识,对他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边园长解读了实验目的。
正是边园长这些化枯燥的专业理论为有趣的教育实验项目,让这个节目在娱乐的外壳下,包裹着学术的内核,为大众突破育儿的困境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权威理论支撑。
反思实践,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如此多的家庭当中,爸爸妈妈和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问题。
他们可能是这样“我都是为你好”型,朵朵爸爸的一句“谁不累”道出了生活现实,也成为了许多观众的吐槽点。爸爸觉得应该要学的东西,朵朵一定要完成,不允许超过三次的不合格。而这些,是父母儿时遗憾的自我满足还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道路?
在社会紧张的节奏中,为了给孩子更好成长的大人很累,但无法被理解又无法反抗的孩子是否更累呢?
不知道朵朵爸爸听到朵朵在节目中说出的真实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而这个节目的意义就在于此,让节目中孩子的家长以及电视机前众多的家长们能够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与学习,进行更为深入的自我反思并进行新的教育实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天使,有时也是小恶魔,而他们成长的轨迹与大人、社会环境都是分不开的。愿我们都能在这样一条成长的道路中,找到初心,找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