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有人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而且还是兄弟俩

作者: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10-11阅读:520次

是的,马燕没有让老大上幼儿园,现在老二也不打算上了。你以为会看见一位对幼儿园现状极其愤怒的母亲,一个偏执的把孩子拿来当实验的家庭,结果会令你非常意外……

这篇文章,也从老大读小学一年级开始,酝酿到现在二年级才发表,我们耐心等了一年,让这个家庭的教育实验更经得起时光的考验。

童书妈妈发表此文,不是要掀起在家上幼儿园风潮,而是邀请你一起思考,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着手的重点是什么。

这里是童书妈妈品牌报道栏目「我们不一样」,同样的时代,多元化的教育。

当别人听说我儿子没上过幼儿园时,都惊讶地问:“不上幼儿园将来怎么入学啊”?现在,孩子进入小学已经一年多了,从他的状态来看,他适应小学的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前几天,看到朋友把发烧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我问为什么不让孩子在家休息?他说,如果连续10天不去幼儿园,就不再保留学位,这样怕以后不能进入小学。

我呢,没有让老大上过一天幼儿园,老二上了一年的小班半日园后就退园了。现在老大正常进入东城区的公立小学一年多了,完全可以顺利衔接。

我的这种情况在北京应该是属于极少数。但我想说的是:

1. 小学和初中的九年属于义务教育,能否上小学和是否上过幼儿园没有直接关系。

2. 虽然报道中有过对幼儿园老师的负面报道,但我仍然坚信世界上好的幼儿园老师更多,善良耐心的老师肯定是比坏老师多得多。我的做法并不是否定北京的幼儿园教育。

3. 我虽然没有让孩子上幼儿园,但并不是在家散养,任其撒欢。

我的这个“不一样的选择”不需要很多钱来支持,但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和孩子爸爸为上幼儿园的争执

在是否让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我和孩子的爸爸有过长达四年的争执。因为我从怀孕开始就没打算让孩子上幼儿园,而爸爸从得知我怀孕后就开始计划幼儿园学区房。我们争执的中心主要有两点:

「 什么时间段就该做什么事情?」

爸爸认为:什么时间段就该做什么事情,三岁就该上幼儿园。

而我认为,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入托入园,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们需要回归职场,才有了最初的托儿所,后来才出现了幼儿园。

我和老二的幼儿园园长聊过,为什么公立幼儿园要3岁入园?园长说孩子3岁左右生理及心理条件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有了自我认识,喜欢社会交往,同时在运动和语言方面有很大提升,能听明白日常用语和老师的指令,这个时候入园很合适。

小时候,我常听老一辈人说一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3岁左右会是个重要的年龄段,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就在3岁左右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会对今后的某些方面有比较大的影响。

既然重要,并且我目前的工作时间灵活,在入学前的6年,我想还是由我来陪伴孩子们一起度过。

但我认识有些同样有教育工作背景的妈妈,坚决在3岁时排除一切困难送去幼儿园,我总结他们的共同点是她们认为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更好地度过3-6岁。

比如,有的家中是长辈或者保姆带孩子,很娇惯孩子,教育观念落后,不给规定、是非观和规则,不能养成好习惯。这种情况还是上幼儿园比较好。

「不上幼儿园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吗?」

孩子爸爸还认为:3岁孩子必须要开始过集体生活,孩子三岁没有开始集体生活,以后会影响他的社交和性格。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只要孩子有良好的性格,是不会在群体中被孤立的。孩子的性格有其天生基因的原因,还有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氛围是亲切和平民主的,那么在进入另一个环境后,他就会有相对的安全感,并会去模仿父母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带入到他与同伴的相处中。

当初在一年半之内,我两次剖腹产生下两个孩子,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们之间留下手足之情。两个孩子相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是在探索和学习与同伴的相处模式。

除此之外,节假日带着孩子们和同事朋友的孩子一起外出,有时参加社区的武术课,并报了一个足球这样的群体性的课外班。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孩子认识到了“我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我要和小朋友一起才能完成一个运动项目,人多了会更好玩”。

我认为:孩子的社交学习和集体生活,其实没有必要非得在幼儿园浸泡8小时才能学习和感受。

不上幼儿园

我们一起做什么好呢?

不上幼儿园,我和孩子有三年的时光可以自主安排,那我们一起做些什么好呢?

为爱朗读

大概八年前,我的老师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为爱朗读》,是一位十几年亲子共读的亲历者,一位在父亲的读书声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在步入大学后写就的文字。书中的父亲是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爸爸,因为离异,因为知道女儿肯定有长大离开的一天,于是他践行了自己的一个承诺,3218天长达八年的共读。

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两点。第一,亲子阅读起点低:“读就好”,没有难度,容易坚持第二,在孩子入学前的这六年,我们之间有事可做了。

在老大不到六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带他去借书,回来读,后来搬家,借书不便,我们就开始买书,我用app统计过,我这几年买回家给他读过的书有3000多本,还不包括有2000多本是在图书馆读过的书。

读了这些书有什么用呢?之前真没想过有什么用,就当是打发时间了,可是在去年五月份开始做入学准备时,我发现这些书没白读。

首先是识字。孩子之前读的绘本是图和文结合的在讲故事,那时孩子看图,我来读文字,但好的绘本文字是在讲故事,同时图也在讲故事。有了多年读图,观察图中细节的习惯,在识字时很容易就能记住字形,而且对于形近的字,比如“住”和“往”,孩子分辨起来也很轻松,还能根据字形发散思维,记相关的字。

最重要的是通过绘本的阅读到后来过度到桥梁书的阅读,这个过程非常顺畅。我觉得这肯定得力于这几年的亲子阅读。

哥哥由一部漫画书《丁丁历险记》开始了自主阅读,并且开始了自己画故事。他找来以前看过的绘本,配上自己的改编,模仿漫画书的排版,画了很多小故事。

他的画越画越细致,画出了很多细节,我觉得这也是有充沛时间读书给他带来的益处。入学前哥哥几乎没有拿笔写过字,名字也是入学前的几天才教的,但刚入学老师说哥哥课堂的作业完成速度很快,写起字来很轻松的样子。

我回忆起老师说的话,这和他长期的大量画画有很重要的关系。画画多了,写起字来运笔流畅,而且对字形结构和笔划的空间距离掌握的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去练字了。

所以不要小看孩子天马行空的画画,就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画下去吧,时间长了就会看到效果。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看似无意实则效果显著。

可以多尝试自己喜欢什么

坚持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没有上幼儿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探索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在不到三岁的时候,老大学习武术;正式三岁的那天,我们一起挑选了架子鼓,三岁半时开始了街舞,四岁生日的时候挑选了尤克里里,开始了学习声乐,五岁时开始了钢琴的学习。

因为没有上幼儿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支持孩子做擅长的事情。哥哥很喜欢乐高,我们两岁就开始了乐高的系统课程学习,坚持了五年直到现在。因为时间充裕,孩子又非常喜欢,现在已经开始了机器人的编程课程。

因为这些乐器开始得都早,没上幼儿园时间又很充裕,所以很多我们家长抱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开始的,孩子却一直坚持了下来。用他的话说“我不上幼儿园,总得干点什么吧”,于是就学了下来,也就坚持了下来。

户外运动作息规律

在家也要每天坚持

我坚持让两个孩子保证规律的睡眠,晚上最晚九点前就一定要上床,早上最晚八点必须起床,春夏季节时,天亮得比较早,孩子有时起的早一些,冬季天亮得晚,有时会起晚,但最迟八点半也会起床穿好衣服。

每天都会在户外活动至少一个半小时。不入园,也可以生活得规律,户外运动也可以增强抵抗力,该在幼儿园得到的锻炼,在家也不会减少。但要有个无以伦比的耐心和恒心,可这不就是我们家长要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们的吗?

不上幼儿园的意外好处

没想到不上幼儿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1. 孩子很少生病

几乎刚入园的小朋友,第一个学期至少得病两次,有交叉感染的原因,有不适应集体生活习惯的原因。

我现在回想自己当小学老师时,一年级刚入学病的孩子就比幼儿园的孩子要少得多,五六年级生病的孩子就比低年级少很多,到了初高中,孩子更少生病,即使生病了,也比小学的孩子好得快。

我身边有的小朋友,上幼儿园反复咳嗽,引起了支气管炎,转成了肺炎。以后一到冬季就总是咳嗽。不是有句俗语叫“病走熟路”嘛。

我家弟弟上了一年幼儿园的半日班,这是我特意选择的半日班。这个幼儿园是市属一类幼儿园,因为学位有限,实在难于满足周边的需求,所以开了半日班。

在整日小班中,每班至少20-26个小朋友,午睡时要脱衣服,因为刚入园,孩子的自理能力还不足够能自己穿好冬季服装,老师就要求只脱上装,不脱下装。睡醒后大部分孩子都是满头大汗。

幼儿园又有一个规定,就是睡醒后要开窗通风,又因为孩子的身体调节能力差,所以这样一来,很多孩子反复生病。虽然我能理解幼儿园的老师不能像家长一对一的照顾孩子,但是这样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健康真是一个挑战。

弟弟第二年就没有再去幼儿园,但是我们仍然在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自己练习穿衣服,但是会先帮他把里面的内衣穿好,让他自己慢慢穿外衣。没有了规定的时间和老师们的催促,孩子穿起来很从容,慢慢也穿得很整齐了,不磨蹭。

可当初上幼儿园的弟弟恐惧穿衣服,不想穿外衣,因为他说户外活动时间要自己穿衣服,还要比赛速度。穿得慢的小朋友,就不能玩滑梯。

我那些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的妈妈很着急孩子穿得慢穿不好衣服,其实我们可以放下焦虑,想想又有哪个孩子到了六岁还不会穿衣服呢。就像那个著名的实验,训练两个双胞胎孩子爬楼梯,一个孩子早开始训练,一个孩子开始的晚,到最后,两个孩子都在差不多的月份学会了爬楼梯。

2. 解决了大便问题

吃喝拉撒真的不是小事,关于大便的问题,童书妈妈公众号也有专门的文章《严肃!论小朋友“坚决”不在幼儿园大便》。

在弟弟上了幼儿园后,我才意识到这真的是个挺大的问题的。刚一入园的第一个月,老师还能给孩子们耐心的帮助,可是后来就没有了。老师开始要求家长们在家训练孩子如厕,每天到了幼儿园后,没有大便的孩子就被要求去蹲厕所。

因为老师说没有那么的人力,每隔一会就带着一两个孩子去厕所,有时一个孩子还不止去一次。因为在家一般都是坐便器,老二幼儿园都是蹲坑,而且孩子换了环境,换了人,真就感觉不一样了。

我每天晚上都给弟弟弄些酸奶泡麦片,第二天早上醒了喝温水,再给他揉揉肚子,鼓励他去厕所坐在马桶上试着大便,这样一个月下来,弟弟也基本就规律了,但是没有大便的话,他是坚决不去幼儿园。

对于没上过一天幼儿园的哥哥,我很重视规律的饮食,尤其是粗纤维的搭配,这样上小学后的哥哥,每天早上都会起来先入厕大便。

幼小衔接遇到的问题

在入学最初的一个月,孩子的衔接得非常好,因为老大本身是个非常遵守规则的孩子,很听老师的话。十一假期过后因为家中有事,休息了一周,之后产生了问题。

在这一周内,同学们大部分都学会了跳绳,他的速度有些落后;体育课老师讲了很多活动的规则,他没去上学,所以在做活动时听不懂口令,老师批评了几句。

在我知道他的问题后,我帮着他一起想办法,首先是赶紧练习跳绳,在这个过程中,我告诉他你要有耐心,跳绳没有太多技术可言,有了一定数量,自然就有质量了,速度就会提高了。

练了一天,没有什么进展,第二天回来再练时,突然他和我说想到了一本书《Grace说恒心》,书里说“恒心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你在心中告诉自己你一定做得到”,于是那天晚上练到了10点半,突然就能把一个接一个地连起来跳了。

书虽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梯子,但是当孩子在脑海中储存了相关的书或者足够多的书时,在遇到问题时,他可以借用别人的经历和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想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吧。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郑渊洁老师那样自己教孩子,但是如果工作时间够灵活,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就能让孩子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生命体,他们会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的。

虽然我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只是想通过自己事例传递给大家信息:幼儿园和小学入学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们做好了家庭教育,孩子也可以顺利衔接进入小学。

作者简介:马燕,二宝妈妈,有多年教师经验。童书妈妈北京读书会成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___END___

童书妈妈品牌报道栏目

「我们不一样」

同样的时代,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编辑的呼唤 本栏目欢迎投稿,欢迎提供采访线索,可以通过采访撰稿的形式,把您的“不一样”呈现出来,请在留言区留言或从菜单页发送信息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