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避这些尴尬问题,这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格局

作者:大J小D在美国 10-25阅读:5344次

美国这边有不少幼儿园叫做“融合式”幼儿园,会把健康孩子和特殊儿童放在一个班级。我记得当时我还在怀孕的时候就从美国同事那里了解到了这个概念,她就把她的儿子女儿都送到了这样的幼儿园。

当年我脱口而出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不是总希望孩子可以和‘好’的小伙伴作伴的,为啥要送孩子去这样的幼儿园呢?”

同事和我说,“这就是我们世界本来的模样啊,每个人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是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而且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向不同的人学习,也能从小去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我至今还记得同事和我说的这段话,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鸡汤,但却掷地有声地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

后来我有了小D,从16年开始给她考察纽约幼儿园,我看到了更多这样的幼儿园,更加直观地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

记得有一次去曼哈顿上城的一家幼儿园, 我看到大班的孩子们在操场玩耍,一个走路跛脚的男孩旁边总是有另外一个小男孩,会牵着他的手,会带着他一起玩。有时他们掉队伍了,小男孩还会宽慰有点着急的伙伴,一起慢慢来。

后来我和这个幼儿园的园长熟络了,我就和她聊起了这两个男孩。园长告诉我,这是他们幼儿园的“伙伴”计划(buddy program),走路不方便的这个男孩是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疾病导致的,为了让他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就给他配了一个伙伴,让那个小伙伴照顾他。

我其实已经慢慢理解这样的设置了,但仍然探究似的询问道,那个照顾他的男孩家长没意见吗?

园长反问我道,为什么会有意见呢?在孩子的眼里,没有“特殊儿童”这个概念,他们看到的只是“不同”。是我们大人约定俗成的观念在影响着孩子,而我们希望至少在这里,大家都会有更加包容的心态。上一学期实践下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大家变得更加有责任心和同理心了。

孩子的到来也是我再成长的过程,养育小D的这四年多,我愈发地认识到,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make sense of the world)是我们父母很关键的课题。

多元化价值观、同理心、领导力,这些不该只是对孩子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的要求,这些该是孩子看待整个世界的态度,往大了说这是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孩子低幼时期,我们就是孩子认知整个世界的渠道,尤其是当孩子问那些尴尬问题时,我们如何回应,怎样解读,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意义。

“我们家有钱吗?”

小D有一次从学校放学回家后问我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根本没料到这么小的她会问这样的问题。幸好,愣了几秒后我的脑子恢复运作了,于是,我反问道,“嗯,有钱是什么意思啊?”

小D告诉我,“有钱就像Wyantt家里有一辆大车一样,他说那辆车就像消防车那么大”。听了小D的回答,我顿时明白了,也证实了我的猜测。学龄前的孩子询问关于“有钱”这样的问题,不是真的在问家庭财富,更多的是比较,就像她同学谈到了家里的车,或者其他小朋友有了一个新玩具,这一类和同龄人的比较会引出他们关于“有钱”的提问。

当我了解清楚小D对于“有钱”的概念是什么时,我的回复就更能有针对性,“我们也有一辆车对吗?也许没有消防车那么大,但足够小D、爸爸和妈妈一起坐着出去玩,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会很开心很幸福对吗?” “对!”小D心满意足地同意了。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曾经刷屏的朋友圈文章,说的就是中美父母如何回答孩子问家里是否有钱的回答。美国爸爸的回答是,“我有钱,但你没有”。这个回答很励志,但这个回答绝对不适用于学龄前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财富金钱”的概念还刚刚萌芽,我们这样的回答不但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和恐慌,“为什么我没有啊?那怎么办啊?”。

这就是我分享的第一个解题思路:面对孩子问的某些超出年龄的问题,不要着急用我们大人的定义给予解读。而是反问孩子,理解清楚在她心目中这个定义是什么。然后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给予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听话听音,这点对于养育孩子来说额外重要。

“为什么那个人(坐轮椅)不自己走路,好傻!”

我经常会去小D的学校做家长志愿者,有一次她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社区观察植物。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个坐轮椅的小孩子经过,我就听到一个4岁的女孩问道,“为什么那个人不自己走路,好傻(So silly)!”

他们的班主任当时就告诉女孩,“她的腿脚有些问题,所以无法自己独立行走。看上去她好像和你们差不多大呢,你有没有看到她和你一样,也是金发,还戴着一个蝴蝶结呢”。“是哦,我家里也有蝴蝶结,但今天妈妈没给我戴,我的蝴蝶结也是粉红色的”。

那天做完志愿者我就和这个班主任闲聊起了这件事。她和我分享,残疾是学龄前孩子比较好奇而且敏感的话题,因为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开始意识到有些人和他们不同了。

每当孩子问或者盯着身体有缺陷的人看时,老师家长自己会先不自在,总会和孩子说,“不要问,不要看”。这样的做法特别不好,我们不仅没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一定会追问,同时我们也透过自己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在向孩子强化“那是不正常”的。

这就是我分享的第二个解题思路,面对一些我们成人觉得是“缺陷”的不同,父母首先要态度自然地给予孩子简单的事实陈述,“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但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这些描述在某些语境下是有骂人的倾向的),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

同时,也是更加关键的,引导孩子发现相同处,“也许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也许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也非常和蔼呢”。这样的强调,可以引导孩子不仅仅关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个人,逐渐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总有相同,这才是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今年9月,我在自己的新书分享会上提过,“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孩子的格局”。今天分享的问题答案不是关键,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透过答案背后我们想传递给孩子的三观也是关键。

前段时间分享的《有钱才能见世面?普通家庭这么做同样可以打开孩子的眼界》文章里很多人都喜欢这句话,“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做的这些才是见世面”。

这些看似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见到世态万象。唯有见众生,才能包容;唯有见天地,才能谦逊;唯有见自己,才能通透。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了《孩子的未来,其实可以不拼学区房拼这个!》,留言点赞第一名的就是让我也谈谈对于学区房的看法,这个话题我记下来了,回头写一篇哦。有个读者关于学区房的诠释,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就像今天这篇文章谈的一样,格局这个词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其实反应的就是我们的三观,或者就像这位朋友所说的自己的“心”。

另外也谢谢那么多人给我留言,告诉我这些费脑的深度文章大家都是爱看的。其实总体来说我是个“自带鸡血”的人(捂脸~),但说实话写写写三年多了,时不时还是会有能量低的,尤其是明白哪些文章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博眼球的。谢谢你们,你们就是我的小太阳,每次总能让我满血复活,爱你们

推荐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 这孩子怎么总说不听!父母学会这四点,胜过100个好老师
  • 有钱才能见世面?普通家庭这么做同样可以打开孩子的眼界
  • 乐高积木除了搭,这些“玩中学”的精华千万别错过
  • 看过德国和美国展,没想到上海玩具展还有这些惊喜等着我

2、尴尬问题

  • 妈妈你为什么有乳房,我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体吧
  • 爸爸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我们的回答,决定孩子的格局
  • 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们却从未重视过!
  • “我要和你结婚”,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谈情说爱是早熟吧?!

3、多元价值观

  • 想培养与众不同的孩子,请先教会孩子接纳不同
  • 挡不住别人说你的嘴,但可以在心里织一张有力量的网
  • 放下就要学会和孩子谈论,关于离婚单亲这个问题
  • 为啥害怕女儿被夸漂亮?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