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反情绪可能来自家长的这4种沟通方式,警惕!

作者:亿童父母学院 11-13阅读:4300次

有很多人在工作上,口若悬河,舌灿莲花,领导“千军万马”,指点商业战场。

但回到家一带娃,立马变个样:和孩子根本就没法沟通,你指责他,他委屈得眼泪汪汪;你迁就他,他下次更任性!

有位妈妈打趣地说,家有儿女,要常备金嗓子喉宝和速效救心丸!因为跟娃沟通既费劲又气人,还不如对牛弹琴,至少牛不会一言不合又哭又闹!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根据她的理论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今天我们讲讲在亲子沟通中,父母最常犯的四种沟通误区。在这四种沟通模式中,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可能越烦,看你有没有中招!

1指责埋怨型沟通

“哎呀,玩具又被你弄坏了,你说你弄坏几个了,我是开银行也禁不起你这样折腾。”

“跟你说慢慢来,摔着了吧,让你不听我的!”

请您回想一下跟孩子说过的话,指责和埋怨是不是占很大比例?虽然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但耐心耗尽时,情绪就如同“洪水猛兽”,克制不住。这种沟通模式往往会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是指责者和被指责者,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随着家庭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人都感到紧张沉闷。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2讨好型沟通

“碰着了,疼不疼?都怪这桌子腿,奶奶打它。”

“今天的菜不喜欢吃?没关系,你要吃啥,妈妈再去做。”

很多家长误解了什么是爱,认为一味地迁就和讨好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大错特错。

以讨好为主要沟通模式的家庭,一味地满足孩子,错失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机会。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孩子更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稍有不合心意就会迁怒父母。

3打岔型沟通

孩子:“妈妈,我们班足球比赛得了第一,好开心!”

妈妈:“哎呀。你的衣服怎么弄这么脏?脸上都是汗,赶紧擦擦,别着凉了……”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更不会有共鸣。

“妈妈,我们老师说要带手工材料。”

“又要带东西?干脆把咱家搬到幼儿园去,交那么多钱,东西还要自己弄。我天天忙得要命,哪有时间给你备这个备那个,想当年我们小时候连幼儿园都没上过,你姥姥姥爷谁也没管过我们,我们不也照样上了大学……”

孩子一句话,家长滔滔不绝。啰嗦的人最大特点就是,听别人的话,讲自己的事,表面上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早已进入自己的世界,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喜欢打岔的父母一般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这样的沟通类型其实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沟通”,因为它是“沟而不通”的,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因为不同频,信息根本没有交流,也没有反馈。

而在家长喋喋不休时,孩子早已陷入烦躁、焦虑的情绪中,盼望着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让孩子在青春期易出现逆反和抵触。这种类型的家长要明白:孩子抵触的不是你所说的内容,而是你的唠叨!

4超理智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数学考得好!”

妈妈:“不准骄傲呀,你的数学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要继续努力。”

习惯超理智型沟通的父母,往往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总喜欢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样的沟通有时会短时间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长远看,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沟通方式严肃刻板,缺乏感情,在孩子青春期后容易爆发亲子矛盾。即使一些孩子在上学时是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也往往会成为这类孩子的人格特点。

那如何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呢?

我们先来正确认识什么是沟通,沟通是有层次的。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层次就好像一个个同心圆,最浅层次的沟通从同心圆的最外层开始,随着沟通的深入,双方沟通的内容和敞开度,也一层一层向同心圆的中心靠拢。人际沟通圈中,存在五个层次,依次是:

1.打招呼

2.讲事实

3.说想法

4.谈感受

5.敞开心扉

这五个层次从1到5层层深入,代表沟通双方的亲密程度。在现实生活中,越是熟悉、亲密的人,沟通层次越深入。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以为孩子可以跟自己敞开心扉地沟通。事实是这样吗?当你的孩子跟你分享他的烦恼或秘密时,你的反应如何呢?

比如,孩子说 :“我不想上手工课”,如果父母顺着孩子的情绪,本着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可以试探性地问:“哦,你能说说理由吗?我想听听。”这时候孩子可能会继续敞开心扉: “我讨厌手工课老师,她讲解时,我动了一下材料包,她就批评我。”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如果你应对得当,孩子还会与你沟通。但如果得到的是你的否定、厌恶,比如你这样回答:“老师做的没错,谁让你不认真听,不批评你批评谁。”以后孩子会选择把沟通的内容降低一个层次,至多只和你分享感受而已。

一次两次三次,如果家长一直是这样的态度,孩子还会继续降低跟你的沟通层次,他会选择相对更安全的“谈事实”或者“打招呼”阶段。有时甚至连打招呼都会引发战争,干脆放弃沟通,形同路人。

以前我们文章中提到过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仅仅是表面行为,而我们要看到导演这一切后面的心理需求和形成原因。

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孩子说不喜欢上手工课,并说了原因,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试着描述出孩子内心的“冰山”,跟孩子形成共鸣,比如你可以回答:“老师批评了你,你肯定很难受吧。你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去动材料包,是不是很喜欢今天的内容。而老师还批评你,你是不是觉得挺委屈。”

当你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再进一步引导:“那我们想想,你喜欢今天的手工课,但把注意力都放在材料包上,没有认真听老师讲步骤,结果手工没做好,你是不是会更难受?”

至此,孩子会恍然大悟。他也明白了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对老师的偏见也会消除。

所以亲子沟通没有什么秘籍,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去分析孩子背后的想法,并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一味地指责、讨好、啰嗦,只会起负面作用。愿在亲子沟通中,每个家长都能够付诸耐心和智慧,打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沟通不再成为育儿路上的障碍!

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