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妈妈的离开成了一个难题。
很多宝宝会用哭闹企图制止妈妈离开,因为对于2、3的宝宝来说,他们没办法理解暂时离开的含义,只有自己亲眼看到才是真正存在。
前些天,有位宝妈抱怨,说孩子跟自己不亲,妈妈在不在家都无所谓,根本不存在什么分离焦虑症。仔细听完,才知道孩子这种态度很正常。
哭着要妈妈抱的时候,她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晾着孩子;
孩子流口水、尿裤子、不听话的时候,都用打的方式让他长记性;
想跟妈妈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她在看电视玩手机……
每次陪伴孩子的是奶奶。在孩子的世界里,既然妈妈不能给我我想要的,奶奶能给我,我就找奶奶就好了。等哪天奶奶外出,他也会哭得撕心裂肺。
因为分离焦虑,不止会出现在妈妈身上,还会出现在照顾他的人身上。一般来说,当他们离开后,宝宝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抗期、失望期、超脱期,从哭闹、抽泣无望到接受现实。
有位宝妈的状态正好与那位宝妈完全相反,离开孩子去趟卫生间都是难事,更别提出门。有一次下雪天,她找了借口想出去半小时,但孩子完全不同意。最后,奶奶拽住了孩子,她溜了出去。可没走多远,背后就传来孩子哭喊的声音,回头一看,没有穿外套和鞋子的小人儿,就这样追来了……
有的孩子就是比较执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接受短暂离开的事实。这时候就需要接手的看护人迅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对另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渐渐冷静下来,再跟他说妈妈离开是为了做什么事,等我们做完这件事就回来了。而妈妈们每次分别的时候也要注意安抚宝宝的情绪,不要让他对你的信任度降低。
离开,孩子是有知情权的。很多人出门的时候都是拿卫生间当借口或者趁孩子玩高兴的时候偷溜,没有跟孩子正式告别。当孩子转头找不到人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家里的看护人也较难安抚情绪。次数多了,他也会对你的话产生质疑,离开也更加的难。
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关注过多,舍不得放手,孩子也不容易从分离焦虑中过渡出来。当孩子分离焦虑较为严重的时候,可以让爸爸或者其他亲人参与进来,妈妈退居二线在一边静静陪着。
通过游戏、安排任务脱敏。只有让宝宝理解暂时离开的含义,才会更加容易接受妈妈离开的事实。玩些闹钟小游戏、做些小家务,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深孩子的时间概念,他们也就渐渐明白多长时间妈妈就会回来,当我做完这些事情妈妈就会回来。
给足安全感。现在有很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使孩子哭着说“妈妈抱抱”的时候,也不为所动。其实当孩子说句话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妈妈很不高兴,何不抱一抱,等孩子安静下来的时候,再和他分析事情。
离开,是一生中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之一。或许会让孩子哭闹,但我们也要接受,因为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社会是残酷的,只有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不会处处如意,在未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能够更快的自我调节,接受现实。
孩子的天地,会慢慢的扩大,因为小,所以接触的人很局限。从他们踏入幼儿园那天起,你不再是唯一……自然而然,分离焦虑也会慢慢消失。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