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十二月的圣诞节,迎来一月份的元旦,马上农历春节也要到了,这段时间节日应接不暇,孩子们也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
不过,当孩子们拿着新礼物一起玩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小插曲:小明看到贝贝手里的遥控汽车,特别羡慕,跑去跟妈妈说“我也要遥控汽车!”妈妈说:“不行,不是刚给你买了飞机吗?家里还有那么多小汽车呢。”小明一听,立刻哇哇大哭。
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不是感到很为难?直接拒绝孩子,少不了一阵哭闹;不拒绝吧,又怕孩子养成见什么都要、爱攀比的坏习惯。
其实,这种时候是特别好的教育机会,刚好可以给孩子上三堂重要的课呢!
第一课 放飞想象力
孩子大哭大闹想要一样东西时,大脑被情绪牢牢控制,没办法理性思考。你得先帮他把理性调动出来,让他平静下来,然后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怎么调动出孩子的理性?有一个妙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想法。你可以抱住孩子说:“你很喜欢这个遥控汽车吧?妈妈说不买,你生气了,对不对?”
孩子点头,可能还接着哭。
接下来,开始激发他的想象力,问问孩子:“这个汽车看起来很好玩,用遥控器就能让它拐弯。如果买回来,你打算在哪儿玩呢?”
孩子想了想,说:“在家里地板上玩,还要去大树下面玩,它是越野车呢!”
好,这表明孩子启动了思考模式。你可以继续启发:“哇,在大树下面玩,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去啊。”
孩子指指贝贝:“对呀,我还要跟贝贝比赛呢,看谁的车跑得快。”
你继续引导:“真不错,那现在你跟贝贝比一比吧,看看飞机和汽车,哪个跑得快!你还可以跟贝贝交换玩具呀,这样你们俩都可以多玩很多玩具呢。”
孩子一想,妈妈这个方法不错啊,就找贝贝玩去了。
为什么说这个方法特别棒呢?
一方面,它能解决眼下的难题,把孩子从情绪的劫持中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它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首先要激发大脑的理性功能,理解分析任务,然后想象“如果真的给我买了汽车”之后的可能场景;接着大脑又切换注意力,让理性来对这些场景进行判断,评价当前的决策是否符合逻辑。孩子的大脑在理性思考与想象之间切换,还不断与情绪互动,比普通的想象力练习更能促进大脑的整合。
这不仅让大脑超越了情绪宣泄或者简单的价值判断,而且还能培养孩子演绎推理,是对孩子的非常有益的认知训练。
第二课 区分“需要”与“想要”
面对小汽车的诱惑时,孩子眼里只有当前这辆车,脑海里根本没有“放弃”这个选项。但不可能所有东西都买,孩子总得学会取舍。这种练习得在平时提前做。
取舍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们人生中那些大的取舍问题更是让人心力交瘁。那怎么帮孩子解决取舍的问题?第一步,要先分清楚这样东西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有些东西不可缺少,比如食物、水和空气,还有遮蔽保暖的衣服,遮风挡雨的房子。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会影响正常生活。还有更多的东西呢,缺少了也不会影响生活,比如豪车、华服,还比如小朋友的遥控汽车。
所以平时跟孩子一起玩,可以给孩子解释这两种概念,区分“需要”和“想要”。逛超市是最恰当的时机了。
你在购物车里放一袋大米,说:“我们需要买大米做饭吃。如果没有饭,就会饿肚子。”
然后拿起海苔说:“海苔既营养又美味,宝宝你喜欢吗?嗯,这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海苔,咱们也不会饿。”
如果孩子平时了解需要与想要的区别,那么当他看到别人的玩具,非常想要的时候,你就可以自然地问问他:“这个玩具对你有什么帮助?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
第三课 培养理财观念
宝宝小的时候,哭闹基本上都在表达“需要”,饿了、困了、不舒服、想抱抱。长大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的越来越多。
这并不是说,只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想要的东西就忽略不管。你要让孩子懂得的原则是,如果“需要”和“想要”有冲突,那么“需要”优先。如果“想要”合情合理,而且也有条件,那也可以满足。
当孩子有一些数学基础,认识数字、懂得加减之后,就可以培养他的理财观念,帮助他学习管理和满足自己的期望,这是受益终生的能力。
举个例子,一位妈妈跟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上了一件公主裙,特别喜欢。妈妈一看价格六百多,想到买回去说不定穿不了几次就压箱底了。因为孩子的“喜欢”都是一阵一阵的,这会儿喜欢它,过一阵子可能又有新宠了。
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自己攒钱买,等她攒够钱的时候如果还想要,那就是真喜欢,可以买。攒钱购买的过程,也是练习理财能力的过程。用自己攒钱买的东西,也会更加珍惜。
如果孩子想买玩具,但是他还没有零花钱,也可以讨论:“你想买小汽车,我们也得买面包当早餐,但是钱不够两样都买,怎么办?”让孩子自己来选择与判断,将来他可能更有经济头脑,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呢。
如果孩子纯粹爱攀比怎么办?
还有一种情况,夹杂着攀比因素,比如这位妈妈的问题:
“有一次我路过小区幼儿园,听见一个小朋友说:‘看,我妈给我买的杯子,是名牌,好几百块呢!’而另一个也不示弱地说:‘我妈准备给我买iphone!’……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强烈的攀比和虚荣心。”
这其实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相关,也与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相关。孩子三四岁时,通常非常自信,觉得自己哪哪都厉害,自己的东西啥啥都好。到了六七岁,他开始关注到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但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在他的生长环境中,流行的价值观是“拥有昂贵的东西就是贏家”“名牌才算高级”之类,他可能也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再长大一些,孩子要融入同龄人的圈子,“用iPhone的人”“穿耐克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识;如果要追求这种物质上的身份标识,自然会出现攀比现象。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更正确地评价自己,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他:
一方面,如果他觉得对方的东西好,完全可以大方表达,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喜欢与欣赏“这个杯子好漂亮,上面有小猪佩奇,我也喜欢小猪佩奇!”
另一方面,你可以多从品格、能力、兴趣等角度评价和描述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比如:“贝贝今天帮妈妈摘菜,他妈妈特别高兴。”“冬冬讲故事讲得真精彩,你也喜欢讲故事,是不是?”给孩子多个评价自己的角度,帮助他找到模仿的榜样,进而找到真正的自信来源。
(转载自Dr.魏)
小橙说:
表面上看来,给不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是一个小问题。但是,这其中教会他的思考,比如想象力和对自己内心需求的评估,以及传递给他的价值观,会对孩子的理性思维培养和人生观的确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红橙云智能”,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