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必知,三岁前幼儿社交情境与四种依附关系

作者:祥圆妈妈 04-01阅读:4286次

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便不断地和他人互动编织出社交网络。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接着延伸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身上,包括家庭成员、同学、幼儿园同学、幼儿园老师等。随着宝宝逐日成长,社交网络也编织地越发密集。

生命的前三年,是孩子认知与神经发展的重要时间,当个体逐渐成熟,社交技巧也会越来越进步。在这段期间,宝宝的主要社交情境是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

依附关系是什么?

前三个月内:父母会协助宝宝建立睡眠、警醒度、喂食等时间周期,宝宝也会发展出对于世界的关注与好奇。此时互动由父母起始,相互凝视、对宝宝说话都是可以促进社交技巧发展的方式。

接着在三到六个月时:宝宝开始想要和父母以外的人玩,逐渐掌握互动的主权。

六个到九个月:宝宝会主动和他人玩耍,也会给对方极大的回应,喜欢看大人扮鬼脸以及遮脸躲猫猫。

七到十八个月期间:宝宝建立起依附关系,他越来越能够辨认父母亲和陌生人之间的不同,产生分离焦虑,并由父母的暂时离开与回来,发展出人物恒存的概念,同时建立安全感,试着在被陪伴的状态之下探索环境。

十八到二十四个月中:孩子具有自我意识,明白自己和父母是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会用较自我中心的方式思考,进入了反复说“不”的循环。

三岁前:孩子开始发展同学关系,面对幼儿园同学或是手足,能够有目标地妥协或是坚持,能协商并试着平衡他人想要的和自己期待的,尽管两者有所不同。同时孩子也逐渐发展出同理心,在他人表现难过时试着安抚对方。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情境,而依附关系也是早期警醒度调节以及建立宝宝回应能力的基础。不同的个体之间有不同的依附关系模式,孩子得以发展出只属于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胜任感,也能在亲子关系以外的关系中更加准备好自己。

依附关系分为以下四种:

1、安全型依附:

宝宝可以用父母来调节自己的焦虑感,一旦情绪平静了,便能专注于探索游戏中。他们相信父母会保护并照顾自己。此类型的照顾者通常对于宝宝的需求都较为敏感,并且会适当地回应宝宝的需求。

2、逃避型依附:

这类型的宝宝看起来似乎不需要父母的存在来安抚自己,但是他们浸泡在高度的焦虑中。在这样的依附关系当中,照顾者通常对于宝宝的焦虑感表达拒绝,因此宝宝会将维持情绪稳定的压力放在自己身上。长大之后,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具有敌意的特质、反社会且容易觉得被羞辱。孩子会放大他人的拒绝,延伸成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进而影想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3、焦虑矛盾型依附:

宝宝过度渴望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但是又没有办法借由父母的回应而恢复平静。这些孩子无法进行探索游戏,在这类的关系中,照顾者给予孩子的回应通常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相当不一致。因此孩子的情绪维持在相当高亢的状态,因为他必须要吸引父母的注意,才能让父母愿意与和自己建立关系。

这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会刻意将自己保持在高度警醒的状态,孩子必须要很努力才能赢得他人情绪上的温暖。他们在探索陌生的环境时会较犹豫、不成熟或是过于容易感受到挫折。会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而且多半社交孤立。

4、混乱型依附:

这类孩子多半有受虐、长期被忽视的经验,在孩子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他没有办法用有结构的策略抚平自己的情绪。他们对于成人如何回应自己感到不确定与恐慌,进入学龄期之后比较容易产生过度的掌控欲,学业成绩和自我成就感较低。

依附关系的重要性

依附关系对于幼儿社交互动的发展极为重要,建立有安全感的依附关系,能让孩子更稳定地进入这个世界。除了温和并且一致地回应宝宝的需求、给予安全感之外,家长们还需要把孩子当作具有心智活动的谈话个体,在互动中,对于孩子的兴趣或是感受给予描述内心性质的回应。比如说:“你想要那个饼干,是吗?”、“你是不是难过了”等。

另外,尽可能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而且保持开放予接受的态度,那么不论是正向或是负向,孩子都更能接受与觉察出自己的情绪。不过这一切都得花上相当多的时间,所以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和孩子一起感受、讨论感受、分享感受,这些都很重要。

建立一些小小的亲密时间与默契,在每天特定的某个时间(不论是睡前或是洗澡后),和孩子说说话,注意他语言或是肢体、表情的回应,孩子会更能够发展出安全的依附关系并且学会敞开地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接受挫败和分离。

协助孩子编织出一个紧密的网,陪着孩子学会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建立互动模式,培养同理心,适应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如此,孩子将更能够在关系中敞开地讨论情绪、感受到他人提供的安全感与支持,并在这之中慢慢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