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这几种儿童常见疾病要注意!

作者:新生命干细胞 08-08阅读:1379次

昨天就是立秋,也标志着进入秋季。虽然短时间内气温不会骤降,但是在这个即将由热转凉的过渡性季节里,爸爸妈妈们不能松懈对宝贝的照顾,更应该提前做好换季的准备,因为立秋之后感冒、腹泻、气管炎等疾病很容易跟随“秋老虎”缠上小朋友。今天教大家如何帮助宝宝远离这些秋季常见病的伤害。

流感

秋季是流感病毒多发季节,宝宝身体抵抗力低下,是流感病毒重点侵袭对象。有些宝贝,入秋后就经常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而且病情容易反复。表现症状是高热、全身乏力、疼痛和轻度呼吸道感染症状。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流感疫苗接种:宝宝接受注射儿童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2)灵活的穿衣方式:天气转凉以后,早晚温度变化明显,妈妈们要根据天气变化为宝宝增减衣物。

(3)适量的室外运动:宝宝室外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宝宝身体抵抗力,也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加速身体新陈代谢。

(4)饮食调理:6个月以下的宝宝最好母乳喂养,年纪稍大的宝宝饮食可以多样化,蔬菜、水果、牛奶等需要全面摄入;在宝宝喂食间隔期间可以喂宝宝一些白开水。

腹泻

腹泻发病原因多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轮状病毒在秋天气温低的时候滋生很快,宝宝的抵抗能力弱,免疫力差,身体不能适应天气突然转凉,所以是秋季腹泻的高发人群。宝宝腹泻时,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添加辅食有讲究:秋季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注意先从少量开始,在花样上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以使宝宝的消化道有个适应的过程。

(2)餐具、炊具用前消毒:给宝宝(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宝宝)做辅食的餐具(菜板、刀叉、过滤纱布或漏网、榨汁机、各种容器等)用后晾干,用前清洗、消毒。

(3)讲究食物放置: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必须煮沸后食用,更换一个干净的容器放置。在常温下放置的剩奶,不能超过4个小时。

(4)不要接触其他腹泻宝宝: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不接触患有腹泻的宝宝。

(5)主动防疫:必要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气管炎

秋季天气复杂多变,如果宝宝体温变化过快,吸入烟尘、花粉、羊毛等刺激性物质都可能引起宝宝支气管感染。主要症状是大声哭闹,有痰鸣音,如果出现黄白色的痰则表示宝宝已经继发了细菌感染。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避免宝宝处于吸烟环境中。

(2)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应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让孩子休息好。

(4)注意给宝宝保暖,随温度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尤其是睡眠时的宝宝,盖好被子。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秋季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的增加,宝宝很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避免与患儿接触。

(2)养成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家长不要带宝宝到人多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宝宝的营养,多休息。

(5)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宝宝衣服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消毒。

鼻炎

秋季气温变化较大,风沙增加空气中粉尘量,宝宝免疫机制还不完善,抵抗力偏弱,容易造成宝宝鼻炎。如果宝宝有连续打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或伴有头痛,那就是宝宝犯鼻炎了。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避免让宝宝接触尘土、螨虫、真菌等过敏源,这些都很容易引发宝宝鼻炎。

(2)注意室内常通风,保持家居卫生清洁。不要让宝宝亲近猫、狗等宠物,在花粉播散的季节,不带宝宝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能随便采摘和闻花草。

疟疾

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宝宝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因此成为疟疾主要危及人群。宝宝疟疾发热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宝宝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远离病症区,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被传染。

(2)在家中妈妈们要定期对蚊虫进行综合治理,及时消灭蚊虫及其幼虫。

(3)在户外活动时需要给宝宝身体暴露的部分涂抹驱避剂,防止被蚊虫叮咬。

过敏性皮炎

婴儿期症状的表现为两颊皮肤干燥、发红和脱皮再延伸到脸部、颈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瘙痒导致宝宝焦躁不安,难以入睡。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室内湿度:严格控制在50%以下。

(2)避免有毛动物的饲养:秋季动物的毛发与排泄物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使宝宝患过敏性皮炎增加。

(3)卫生清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清理卫生死角,尤其是高温潮湿地;定期杀毒,减少室内蟑螂繁殖。

(4)减少过敏性食物:在秋季尽量减少容易引发宝宝过敏症状的食物。

入秋之后可以算是疾病的多发期,爸爸妈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若发现孩子有以上几种常见病的相似症状,切不可马虎或盲目用药。

文 |新生命干细胞图 |网络

◎本文版权归新生命干细胞所有,侵权必究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