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妈育儿|错过3岁亲子依恋期,再想亲近已经晚了

作者:亲子游戏大全 08-31阅读:3432次

前些时间,带着荐妹去幼儿园体验,身为哥哥的荐宝也一起参加,还主动承担保护和照顾妹妹的工作,连老师都表扬了呢。

9月份2娃就都上幼儿园,虽然很开心,但会发现他们开始独立,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依赖妈妈,有点小失落。想起家长群认识的好几个妈妈都曾抱怨,孩子跟妈妈不亲了。但荐妈并不觉得不亲。

后来发现,这几个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点,上班族,家里带娃的主力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说是周末父母,偶尔遇上加班可以说和孩子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相比妈妈,甚至爷爷奶奶更能让他们有依赖感和安全感。上了幼儿园之后,更是如此...

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那么,什么是亲子依恋呢?

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妈妈)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这种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的生存,在心理上的安全感,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耐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认为,孩子和妈妈(或代替妈妈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孩子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

可以说,亲子依恋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那么根据依恋理论,亲子依恋关系分为几种呢?

一共4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焦虑一矛盾型、混乱型

孩子的依恋模式占比最大的是第二种“安全型”,一般占比75%左右。而其他类型都会存在不同程度负面影响。

依恋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爱因斯沃斯根据实验,划分了前3种!

测验程序如下:

(1)母亲和婴儿(12一18个月)一起进入室内,母亲用玩具引发婴儿兴趣,鼓励婴儿自由索;

(2)陌生人入场,与母亲交谈并与婴儿交往;

(3)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和婴儿活动;

(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5)母亲再次离开,婴儿独自在室内,陌生人返回,与婴儿一起活动;

(6)最后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可以看出,在这项测验中,对婴儿来说,压力是不断增大的,而这些压力都跟妈妈有关。这个实验总结的3种类型分别是:

A型——回避型依恋关系:与身边重要人物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的一种依恋类型。孩子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B型——安全型依恋关系: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心被抛弃的一种依恋类型。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C型——焦虑一矛盾型关系: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后来又出现一种:混乱型不安全依恋,也称作D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被看作是一种最不安全的类型,具体表现有:

(1)表现出一连串的矛盾行为

(2)同时表现出互相矛盾的行为

(3)无目的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活动或表现

(4)刻板动作、不对称的运动、不适宜的运动、异常的姿势

(5)冷淡、静止、缓慢的运动和表现

(6)直接对父母表现出恐惧

(7)明显的缺乏组织性和方向性

而在这四种依恋类型中,相对于B的安全性依恋,通常将A、C、D三种依恋型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看到这里,有的妈妈会说,我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握机会跟孩子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而荐妈前面也提到,孩子3岁之后就会习惯陌生的关系。

那么亲子依恋关系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的研究结果,孩子的依恋形成会经历三个阶段,明确依恋关系是在半岁-2岁之间。

第一阶段0-2月:孩子从出生前2个月,没有基本的判断力和认物认人能力,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们会用啼哭的声音来寻找帮助,这时候妈妈的回应(如哺乳、换尿布、微笑)会跟孩子形成一种亲密连接。

第二阶段2-7月:这个阶段他们会习得跟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如注意力、反应能力。为了让自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孩子会将自己的行为与妈妈的行为相互配合,形成跟妈妈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妈妈们常说,跟孩子呆久了,只要孩子一哭,就能分辨出他是饿了还是拉了,其实,这就是亲子连接初期的体现。

第三阶段7-24月:通过半年的感情链接,孩子会明确妈妈是第一依恋对象。通常孩子在7、8的时候会开始表现认生,粘妈妈;这是孩子在发展依恋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依恋对象的确定。

所以说,孩子在0-3岁是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段,这也是为什么说3岁以前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原因。

不同依恋类型造成的结果

不同类型的孩子步入成年期后,会出现不同的思维状态,与之对应的是:

自主型(安全型):这类人能够坦然的别人讨论自己的童年经历,对于过去好的不好的他们都能正面接受。生活中积极大方,社交关系顺畅。

排斥型(回避型):这类人似乎和童年的情绪割裂开来了,他们尤其否定自己过去的童年经历,性格易怒、孤僻。

执迷型(矛盾型):这类人会过于沉迷在自己的回忆中,表现的郁郁寡欢,自卑感极强。

混乱型:混乱型的孩子年幼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心灵创伤,这类人一般会表现的无法重建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会表现的冷漠、恐惧、畏缩。

决定孩子成为哪种类型,取决于妈妈早期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敏感性。

如果妈妈在喂养、游戏或者压力等情景中积极及时回应孩子,表达出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在意,那么大多数的孩子会成为安全型。

相反,如果妈妈面对孩子需求时,反应不敏感,甚至不予以理睬,态度冷漠,不同程度的漠不关心,会养出回避型和矛盾型孩子。

现实生活中,极少部分孩子会被变为混乱型,能成为这类孩子在幼儿时期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虐待和无视。

而且据研究表明,幼儿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越高,其攻击性就越低,就越喜欢帮助别人,也就越容易受到同伴喜爱。安全依恋的2一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

亲子依恋关系,不止妈妈,爸爸也很重要。

对幼儿父子依恋的研究结果显示,父子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学校适应。父亲在抵御儿童社交焦虑方面的作用超过了母亲。父亲的支持、可靠会给儿童带来信心,觉得自己是胜任的,从而有效地克服不良情绪的障碍。

作为孩子的爸妈,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大家都知道,中国式养娃基本上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全权交给了家里老人或者保姆带,然后当上了甩手掌柜,觉得孩子大了再管教也可以。

但是真的等孩子大了,才发现孩子跟自己不亲,总觉得跟自己对着干,太难管。殊不知,原因就是在孩子最初的三年,没有给予足够的陪伴,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所以未来才会出现那么多父母口中的“问题孩子”。

这也是荐妈选择在家办公的一个很大原因。所以孩子3岁前,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荐妈想给几点实用的建议:

●尽可能母乳喂养,在哺乳过程中,宝宝躺在妈妈的怀里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喂养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做其他事情,专心陪伴宝宝吃奶,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随便调换带宝宝的人。

●尽可能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读懂孩子的哭声,及时给予回复。

(孩子一哭就抱,这是对及时回应错误的理解,妈妈需要正确解读孩子哭的原因,对于真正的需求的哭予以回应。)

●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很重要。

●不要在陌生人刚来的时候,突然离开你的孩子,或把孩子交给他人抱。

●不能用恐怖的表情和语言来吓唬孩子,更不能把工作中的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爸爸妈妈的难处、离开或者其他事情。别以为他们小,不懂,但其实他们的理解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强。

爱情有一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真正的爱情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讲究的时间和对象的正确。其实这句话适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我们对孩子的爱虽是本能,但是也有关键时期。

在对的时间——孩子出生的头3年,对的人——父母和孩子,建立对的关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一旦错过,再想弥补都晚了。

部分素材整合自十分妈妈,版权归上述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