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非得打回去?

作者:中幼网 09-01阅读:1317次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觉得该怎么办?据报道,四川某幼儿园近日对该园小朋友的家长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欺负后,应当远离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

“打回去”解决不了校园欺凌

家长教育被欺负的孩子“打回去”,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不要吃亏。但问题是,这并不利于冲突的解决,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让校园欺凌、暴力进一步增多。

防止校园欺凌、伤害,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伤害,受到欺负、伤害后不要怕,要大胆地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校园欺凌案的调查显示,一些学生长期被欺凌,就因为不敢告诉父母、老师,或因为对方威胁不能告诉,或因为告诉父母后被训斥。

其次,对于孩子被欺负,家长要学会理性处理,讲道理、讲规则。一方面,要听孩子解释,让他说清楚事件过程,为什么会有人欺负他,听孩子说出整个过程,也是让被欺负的孩子倾诉,得到安慰。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判断这一事件中,究竟谁对谁错,甚至有可能是“被欺负”的孩子自己事先惹事。假如父母看到孩子哭诉自己被欺负,就让孩子打回去,那有错在先的孩子的错误行为有可能被纵容,孩子也会学着说谎。让孩子说出过程,这是在进行亲子沟通,也在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而说理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家长在听完孩子倾诉后,要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以沟通的方式处理此事。自己孩子的倾诉是事件的一个版本,还要听另一方的陈述,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才能了解冲突的全貌、性质。幼儿园入园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告诉孩子要保护好自己,同时也不能伤害别人。这方面的教育应持续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孩子间发生冲突、打架事件,是教育每个孩子,既保护自己,又不能伤害他人的最好时机。如果在处理冲突事件时,采取错误的方法,就可能对孩子进行反教育,把社会描绘为“丛林社会”,鼓励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这就在孩子心中种下暴力的种子,让校园充满暴戾之气。

很多告诉孩子要“打回去”的家长,其实也是出于对当前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无奈。而事实上,当前校园欺凌、暴力案高发,就与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关。在发生校园欺凌案后,没有对事件的公开、透明调查,没有对学生进行说理与规则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规则意识模糊。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是需要学校、家长长期耐心投入的。相对于听孩子倾诉、双方父母沟通、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说,让孩子“打回去”是最简单、直接的,但也是粗暴的。治理校园欺凌,需要的是理性的规则教育,而非粗暴的快意恩仇。(作者熊丙奇,原载光明网,有删改)

“打回去”的前提是正当防卫

从传统教育理念来看,简单的“以暴制暴”显然存在问题。一方面,它不利于孩子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另一方面,从孩子人身安全角度,迷信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也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人身安全的保护,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恶化双方之间“相互伤害”。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便完全彻底否定“打回去”选择的正当合理性,恐怕同样也是有失偏颇片面。在人身受到伤害时,适当采取抵抗措施,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正当性的行为。

无论是我国《刑法》还是《民法通则》以及最新出台的《民法总则》,都有“正当防卫”概念,并明确规定,在正当防卫情况下,可以“不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

至于如何“打回去”才是我们应当正视的问题。首先,应恪守有利于充分保护孩子人身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原则。例如,打回去不该是事后报复,只能是事中防卫。

其次,恪守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心智原则。必要回击不是为了好勇斗狠、恃强凌弱,而是不要忍气吞声,止于自我保护的回击,能让孩子真正明辨是非。

更重要的在于校园、社会反霸凌预警干预机制的建立健全。成年人特别是监护人在见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在必要时介入,平息双方矛盾,并予以适当警戒,有助于避免矛盾升级,发生不必要的伤害。(作者张贵峰,原载《法制晚报》,有删改)

对施暴者不能一味忍让

一种担心是,给孩子灌输“打回去”的思想,会使其从小养成一种“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观念,最终误入歧途,因而有人提出,即便面对施暴学生及其家长的蛮不讲理,老师也可以对施暴的学生严厉批评,甚至进行惩罚,如果这个孩子施暴的次数很多,可能是心理有问题,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彻底改变其“暴力性格”;而对于受欺负的孩子则可进行安慰,教其自我保护方法,远离施暴者,从而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但显然,这些看似理性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现实困难。首先是对于施暴孩子的惩罚,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孩子无论谁欺负谁都只是“打架”,而老师刻意体罚学生就会违法。其次是对于受伤害孩子的安慰,就像前文提到的,如果没有施暴孩子及其家长的配合,所谓的安慰也不过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罢了。教给受欺负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如果不是“打回去”无非就是躲避忍让罢了。但就像成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样,一味忍让躲避,并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共处。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