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图片来源网络
1
儿子入园的第一天。
我跟老婆特意起了早,一起送他去学校。
开开心心地去了学校,但是老师发来的照片,开学仪式上的他,双手紧紧地捏着衣摆。
表情懵懂,神色迷茫。
看得出他心里大大的紧张。
老婆看到后,有点着急,给我发了一堆照片。
我看到照片后挂在一颗焦虑的妈妈心。
我说没事,第一天上幼儿园,等等看吧。
我内心没有焦虑,因为我相信他。
正如他也相信我一样。
第一天下午5点,我如约出现在他的教室门口。
老远就瞧见他在观望门口。
见到我来了,反而不想回去了,想听老师把绘本讲完。
回家后,我炒了几个简单的菜,也备了酒,说给他小小的庆祝下。
祝贺他成为了一名学童。
一家人都觉得这个时刻很奇妙,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走出家这个圈子。
晚上洗完澡后,我跟儿子说:“从今天晚上开始,你是不是要自己睡了呀?”
他点了点头。
因为很早以前,我俩就约定好:去了幼儿园就自己睡自己的房间。
当然,第一天分床睡,我还是得哄他入睡,给他唱了最喜欢的催眠曲《长亭送别》
当他听着听着睡着后。
我还继续小声哼唱着,竟然偷偷流了一把眼泪。
又轻轻地抱了一下他后,收拾心情,继续去熬夜写稿了。
老婆这时过来找我说:“第一天上学,就要分开睡,会不会不好?有点小小的残忍。”
我能体味她的心情,其实她舍不得。
我说没事,你先睡吧,是他自己答应的,也准备好了。
我们没有强迫他,他也睡得很香。
过了一会,老婆又从卧室过来,踟蹰着,说要不等他读小学再分睡。
看得出她深深地不舍,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自己刚刚唱催眠曲把自己唱哭了呢。
但是,这一次分离,需要我们跟孩子一起坚强的面对。
她也就没说什么,回房了,交代我睡前记得给儿子盖一下被子。
2
为了这一刻,我知道孩子也准备了很久。
记得第一次跟他说:“你看,都给你准备好了小房间,准备好自己睡了吗?”
他看上去很紧张,直接跟我回绝:“不行,我就是要跟你们睡。”
“好吧,那就再等等,要不等上了幼儿园就自己睡。”
“好呀!”
那时候我已经跟他一起做上幼儿园的准备了。
这可真是一场持久战。
应该是从刚满3岁开始的。
那时很多人催着我送他去幼儿园。
我问他:“上幼儿园吧。”
“不行,我还不想去。”
“好吧,那就等一年,好不好?这一年里,你可要加油喽”
他同意了。
那时儿子虽然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但是还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急起来就哭脸动手。
至于规则的遵守,更是让位于他的本能。
比如出门,无数次说要注意看车,不要乱跑。
可每次一激动,特别是跟哥哥及妹妹一起出门。
那就像一群关了一天的鸭子下了水。
吃饭能自己扒,但是耗时和真正吃进去的少。
上厕所还不知道擦屁股。
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没有准备好。
所以我说晚点去吧,于是等了一年。
其实过早去的结果往往让孩子无法适应,对培养独立性无益。
记得朋友的女儿,因为奶奶在幼儿园做事,于是刚刚3岁就带了进去。
结果小家伙每天也不哭闹,就是紧张畏缩。
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更加胆小。
每天都把大便拉在身上。
因为她不敢喊,也不知道该怎么如厕。
结果奶奶每天就又急又累地既要干活又要给孩子清理。
而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好事。
很多父母看到小小的孩子懂事,就觉得很好,内心就去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早点成熟独立起来就好。
可千万不要这样以为早点懂事是好事。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我觉得,就成熟来讲,个体不应过早成熟,不应该在他们还处于相对依赖的年龄时就作为一个个体建立起来。”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特别是男孩,他们幼年时期的发育更是晚于女孩。
更要多一点耐心的。
3
很多妈妈面对哭闹抗拒的孩子,心里很矛盾,不知道是爱还是害。
因为孩子抱着妈妈的腿,揪心地拉着时,我想每个妈妈都会落泪。
但是妈妈想着:宝贝呀,我不得不放手啊,孩子,你要独立起来。
对!对于准备好了的孩子,只是因为害怕新的环境而抗拒,我们可以采用老师教会我们的方法,配合老师去处理。
可是,有的孩子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要知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就成熟了的。
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很长的过程,甚至一生都在慢慢地不停成长。
而每个年龄要发展出相应成熟的个体,就需要照料孩子的人给予丰富的养料。
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如果一直缺席,而到了分离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去独立。
这样无异于一种“迫害”。
逼迫孩子去成熟,逼迫孩子去独立。
这样的结果呢?往往不尽如人意。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家庭与个体发展》中提到:“家庭为个体情感成熟所做的贡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持续地为个体提供保持高度依赖的机会;另一个是为个体提供机会,让他们脱离父母进入整个家庭,然后脱离家庭进入家庭以外的社会单元(比如学校)”
所以,父母的爱要自婴儿时期开始就要给足,并且一直持续下去。
不仅仅是金钱和奶粉保证,孩子需要的是爱的给予。
这就是父母的第一个任务:跟孩子形成亲密依赖,呵护孩子的成长。
而同时,父母要做好分离的准备,为孩子提供独立的机会。
这个前提是有爱的保证。
试着让孩子去跟自己的亲戚朋友相处,融入大的家庭。
然后慢慢地融入学校、社会。
这就是父母的第二个任务: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促进孩子的独立。
这个长大后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最好的时期就是3-6岁,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经历不一样。
所以等孩子真的准备好了,那就大胆地放手。
4
所以,儿子入园的第一天,就把入园分离和分床睡两件事一起做了。
我自己会在独处的时候感到不舍得,也会期待去早点接孩子。
但是我从来没有焦虑。
因为我知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到了第二天,明显看到了变化。
因为对环境开始熟悉,开始有了笑容,有互动了。
每个晚上睡在自己的房间,睡得很香。
只是临时改变了作息,每天早晨起床跟妈妈说:“我的头晕乎乎的,眼睛也睁不开。”
但去了幼儿园之后,整个一天,开心地像一个小精灵。
我接他回家的路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跟我展示老师给他的小奖品。
我说你开心吗?
他说太开心了。
我说真的想做你的同学,你们学校这么好玩。
他笑呵呵地说欢迎我去。
看到儿子的表现,老婆也把心放回肚子里了。
这个时候,我知道自己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帮孩子成功地适应了这一次分离和独立。
分离,不该是一场“孩子哭闹,父母坚持”的战役。
而应该是一场“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别。
之后的人生,我们仍旧会在一场又一场地目送和重逢中度过。
而在能牵着他们小手的时候,紧紧捏一会吧,珍惜做父母的宝贵时光。
孩子,我无法许你一生,但我愿等你,慢慢来……
(本文为鱼爸原创,首发于一点资讯平台)
作者: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交流微信(breedboy)
养育男孩平台: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