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以大人正经的口吻教婴儿说话,为什么是错的?
下面这道题,除了你,大多数人都选错了:
▷先认识宝宝语言发育的特征
7个月左右:无意识的ba,ma,da,或baba,mama;
12个月左右:辅音+元音或元音+辅音的单词句,爱重复同一音节,比如“爸爸”,“妈妈”,“抱抱”;
1.5-2岁,两三个词组合,常表现为“电报句”,比如“妈妈鞋”、“姥姥抱”;
2.5-3.5岁,简单句阶段,比如“把那个给我”;
3.5-6岁复合句阶段,比如“因为我很不高兴,所以我不想吃饭”;
6岁,一般都能学会流利说话。
(温馨提示,有些孩子的语言发育会比标准年龄提前或延后,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
▷以大人的口吻教婴儿说话,为什么是错的?
很多父母认为,当婴儿学说话时,父母应该以大人说话的口吻和方式跟孩子说话,认为这样会让宝宝学话更快。事实上,大人一本正经的说话方式教宝宝说话,其实不能说是错的,因为孩子始终也能学会说话,只不过不是帮助宝宝学话的最快或最正确的方式。
儿童大脑发育专家John Medina提出,最正确的教宝宝学说话的语言方式是亲子语,又叫父母语,也常常被称为“父母对宝宝用语”。你看看下面亲子语的特征,你便觉得很常见,许多家庭都有,只不过没受到重视。
大家发现,这跟成年人之间交流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目的是帮助婴儿学习语言。
▷亲子语有以下几个特征:
1、长元音,即拉长元音;
2、短促而又清晰的辅音;
3、语调高低起伏,富有变化;
4、慢速有旋律,有音乐特征;
5、模式夸张,就像唱歌。
▷亲子语可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心理学家Anne Fernald发现,无论哪个民族的妈妈们,当她们对小婴儿说话时,从一开始就懂得本能地用亲子语热情地跟宝宝们说话(下面破折号代表拉长音):
比如称赞宝宝时,用“真——棒”,“真——好”,先升调后降调;
警告孩子时,用“别动”,“不行”,节奏急促的语调;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一般用升调和高音,“看呀,那只小鸟多——漂亮呀”……
即使那些未经过教育引导的奶奶姥姥们也懂这种表达方式。
科学家们推测,这是人类母亲经过漫长的进化遗留下来的最佳的传授语言的方式,并且通过一代代的基因遗传在女性身上(有些父亲也会)。
▷科学解释,为什么亲子语更有利于孩子学习说话?
1、生理结构造成
宝宝的音带只有成年人的1/4长,即宝宝们只有6-8毫米的声带长度,成年人平均为20毫米。所以宝宝们只能发出高音调的声音,亲子语更能帮助婴儿模仿。
2、有利于宝宝分辨
亲子语的特征,有助于宝宝对比分辨音节,会更有利于婴儿模仿和学习。研究发现,宝宝们出生7周后便可以辨别升降调。长元音,即拉长元音,以及短促清晰的辅音,较容易被宝宝分辨。
3、宝宝们更喜欢
1997年,儿童发展学家Cooper R. P.在研究中发现,宝宝们更喜欢父母用亲子语,而不是成年人的长句子。因为语调就像唱歌般、富有音乐特征,容易吸引宝宝们的注意力和兴致。
▷亲子语与儿语有什么区别?
现在有些文章把儿语跟亲子语混淆了,还有些文章把儿语说成孩子的“叠词”,比如“杯杯”,你如果仔细看看他们的内容,只有一己之腔,并没有任何实验研究作支撑。
儿语一般指的是小婴儿可爱的发音错误,比如把“哥哥”唤成“得得”,把“玩具”唤成“南具”,把“尿尿”唤成“撩撩”,这些情况父母是需要耐心并且富有爱心地纠正的,因为任由发展下去,会阻碍孩子学话的进程。太粗鲁的阻止,会破坏了孩子说话的热情。
▷孩子说叠词呢?该阻止吗?
我们在上面提到,宝宝们的声带仅有成年人的四分之一,所以有些音他们是发不出来,为了表达,他们只能暂时用叠词来替代,比如,“灯灯”,“抱抱”。当然,部分孩子因为他们声带的优势,可能不会经历用叠词表达的阶段。
无论怎么样,宝宝用叠词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造成的,大人们不必斥责或粗鲁地阻止。
▷那么,父母可以模仿宝宝的叠词跟宝宝交流吗?
可以的,无论父母用“车车”还是“汽车”,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最终也学会使用“汽车”。美国维斯康星洲婴儿研究者格林科夫在研究中发现,父母用“车车”等宝宝常用的叠词跟宝宝交流,因为这一动作表达了更多的同理心,所以宝宝学得会快一些。
在宝宝学说话阶段,父母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宝宝更多地用语言表达:
1、扩展法
比如当当宝宝说:狗,咬!
大人可以说:嗯,小狗会咬人,对不对呀?
2、鼓励法
比如当当宝宝说:妈妈,鞋!
大人可以说:宝贝想让妈妈陪你去哪里呀?
温馨提示:
父母在用亲子语时,如果需要记住哪些是元音和辅音,这样做实在太累了,抓住这几点特征:拉长、拉高、高低起伏、富有变化、节奏像音乐,如同人在兴奋心情下的说话方式,便是亲子语的精髓了。
本文关键字:婴儿学话、宝宝学说话、早期教育、养育孩子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最爱“掏”国外心理学家们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