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比拼中落败,被父母打骂,被老师歧视,最后不堪重负,放弃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一边是家长焦虑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为什么我家孩子就自甘中流?
其实,竞争意识对于孩子来说,根本就没什么用,反而像个地雷,千万别让孩子早早背上。
几天前,好友在朋友圈里抱怨儿子测验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也就是十几名的水平,却依然跟小伙伴们乐颠颠地去踢球。而班里有那么几个同学成绩不好,名次没进前五,就咬牙切齿地发奋努力。她有些发愁——儿子怎么就这么没有好上进心、没有竞争意识?怎么办?
而在我们看来,她真没什么可愁的,十岁的小男孩学习还不错,专注力很强,阳光健康活泼,一切都是一个十岁孩子应该有的模样。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江苏10岁女孩因成绩差,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2页遗书。
女孩在遗书中说: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
一边是家长焦虑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为什么我家孩子就自甘中流;一边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的比拼中失败,就要被父母打骂,被老师歧视,最后不堪重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可很多家长是看不到这些事件背后的可笑的逻辑的,孩子就一定要参与这种整齐划一的竞争吗?孩子从小就要像职场中打拼的人一样,为了KPI辛苦计较地活着吗?
竞争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吗?
很多家长都认为竞争意识得从小培养,就像要从小培养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一样,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将来成人社会的竞争。
那我们来看竞争是什么?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它要求每个参与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小群体和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是一种排他性的行为。
所谓的竞争意识,就是力求胜过或压倒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竞争意识的核心要义在于“比较”和“求赢”。那么竞争意识在童年时期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在我看来,竞争意识对于孩子来说,根本就没什么用,反而像个地雷,千万别让孩子早早背上。这源于我小时候亲眼目睹、印象颇深的一件事。
一天放学,我们在校门口排着队在等家长来接。突然,一个小男孩嚎啕大哭起来,蹲在地上声嘶力竭,满脸通红,还拽着路边栏杆,死活不走。不仅老师、同学,所有路过的人都被惊动了,全都围了过来,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小男孩泣不成声,复带着抖音重复着几句话——
“妈妈,我对不起你!”“妈妈,我没脸见人!”“我没脸回家!”
到底出了什么事?让一个小孩伤心成这样,说出这种话来?是在学校闯了大祸了吧?!小男孩的妈妈也手足无措,不停安慰孩子,要带孩子回家,可是孩子还是不停地大哭。
有家长上去询问才知道,原来是这次期中测验,小男孩语文数学都没有考到100分,一个98一个96,没有得到“双百”,并没有闯祸之类的大事发生,就是考试没得第一名。
作为同级的小学生,我也参加了期中测验,考的成绩比他差。然而成绩出来,我没有觉得有多值得难过,看了看错题也就算过去了。因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出现,当天回到家我就被我妈修理了一顿,理由是“考得不好就算了,还有心情玩?!”“一点好胜心都没有!”。
才八岁的小孩啊,这种超越年龄的语言和行为,真的正常?真的值得褒奖么?没有考到第一名就情绪崩溃,甚至“没脸见人”了?我们这些回家被对比、被修理的、没心没肺的熊孩子们,才是小孩该有的真实的样子吧?
也不知道那个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是不是一路名校读了上去,或者再后来成了人生赢家?只是这十多年来,我一想起小学门口的那一幕仍觉得“惊悚”。
过早强调竞争
摧毁的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机
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人天生的好奇心,学习求知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有成就感的。过早引入竞争,用分数、排名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是一剂看似有效但弊大于利的毒药。
过于强调竞争,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可能把学习看得无比功利,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满分、得第一,成绩好就是有脸见人,就是有面子的事情。
如果仅靠这些外在的评价和激励,没有内在的好奇心驱动,考试考的就好好学,考试不考的就没兴趣。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需要一个人坚持终身学习的,抱着功利的思想,靠着外界的激励机制才能学习的孩子,怎么可能走得长远呢?
刻意培养竞争意识
会削弱孩子真正竞争力的养成
首先,竞争意识会将孩子和家长的注意力引向“与他人比较”和“赢的结果”上,同时还会放大自身的不足,忽视对孩子自身和内在的提高,只要比别人强就好。
每一个人的成长发育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律,真正高效的学习和内在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自己的特质和天赋的基础上。
别的孩子语文考了一百分,你也百般鞭策、刺激孩子,下次语文也要考一百分,不能落后。但其实可能孩子更擅长的是数学,又何必在语文上跟最优秀的孩子比呢,说实话那差距始终存在。
如果我们焦虑于差距,纠结于被人比下去,就会忽视孩子具体在阅读、作文等方面实际的进步,因为你比较的是名次,关注的是分数。
童年的任务是——向内积聚势力,发展独特个性,而不是排他性的向外拓展。像一株嫩芽长成苍天大树,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悉心灌溉,要岁月来养成和积淀。成年人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和呵护,而不是人为注射“竞争意识”强心剂来干扰自然的生长。
此外,“面子”“有脸见人”这些成人世界的词汇过早灌输给孩子,小小少年,暮气沉沉,这真的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么?
因此,不能过分夸大竞争的正面效应,漠视了它同时带来的负面杀伤力。尤其是在孩童时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阶段,过早引入和强化“竞争意识”,是错误理解了童年阶段的真正任务,是极不可取的。
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永远不败,竞争意识与挫败感、恐惧感、压力相伴相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儿童阶段是许多心理品质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很不成熟,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特别是那些要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希望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但又害怕得不到,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这样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学习的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
▲ 如果我们都这么教育孩子、要求孩子……
过多强调竞争意识
会损伤合作意识
我们总强调竞争,强调这是个竞争的社会,可是也同样是个充满合作的社会啊!没有团队合作,单靠个体的力量,人类社会是不会从蛮荒走到今天。
成年人喜欢用商业上的惊心动魄你死我活,来督促自己和孩子要有“竞争意识”,但是无数商业案例告诉我们:合作可以获得更大更好的结果。
前方B国战士在与A国近身厮杀肉搏,后方传报双方主帅已握手言和,我们已成兄弟。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神奇和魔幻,滴滴与快的、优酷和土豆,当年掀起的波澜我们还没忘记。
我有一律师朋友,他专攻的领域不是大众熟知的刑事、婚姻、房产这些,而是非常小众的影视娱乐法律。刚入行时,全国这个领域的律师团队也没几个。遇见做这一行的同行,他的心态都是积极交流,互相传播经验,甚至互相合作,介绍客户。
我问他们“这个领域这么专业又小众,市场有限,你们不怕同行竞争么?”他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更要经常交流,多合作。大家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然后才能谈得上竞争。不然,大家保守自闭,全都没饭吃!”
果然如此,现在这一领域让这些专业团队的律师的做得越来越规范,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律师开始从事这个领域。
做大以后呢?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了么?领头的团队又开始互相寻求合作,开始了几大团队合并的道路。果然是那句话,草根还在玩命互掐,精英早已寻求合作。
当年考研备战,班里有两个女同学要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这专业一共全国招生几十人。这两人是不是互相提防,明争暗斗了?不。恰恰相反,两人经常一起交流复习心得,互相帮忙买参考资料。
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就是:“全国那么多考生,如果我没考上她考上了,那也不是被她竞争下去的,主要是自己技不如人。这么小众的专业,难得遇到同班一起备考的,不如一起督促交流进步。”最后呢,她们俩都考上了,携手共进。亲密合作还会帮她们收获了成长中最珍贵的友情。
从小对名次分数斤斤计较
哪来人生的大格局?
我们常说有些人“格局大,自带气场两米八“,在他们身上,你总觉得蕴含着庞大的能量,面对困难不畏惧,做起事来不畏手畏脚;而有的人心胸狭隘,有的是小聪明小算计,凡事爱钻营,0.1厘米的内涵让人一眼望穿,我们会说这样的人“格局小”。
童年和少年时代通常情况下,接触的圈子非常有限,就算凡事必争,争来争去也都是周围的一小撮人。如果竞争、比较能获得幸福感,也就是只限于比隔壁老王家他儿子强点。
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偏科很厉害,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语文和历史。刚进宿舍第一天,一个舍友她妈知道我的情况后,突然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对她闺女说“某某学习也还不错,这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你要有这意识!”空气瞬间凝结,我俩相望,一时无言。当时心中就一万头神兽飘过,这竞争意识!高考合着就我跟她两人参加么?全省多少人啊?
父母这种有意无意的比较和提醒,对于孩子之间的相处和正常交往都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为了名次分数斤斤计较,因为谁比我强就暗暗较劲,甚至班上前几名的同学都是形同陌路的,这样的人际关系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能做成大事,拥有人生的大格局呢?
别用自己的得失心
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
网上有不少专家支招,教家长应该培养怎样正确的竞争意识。所谓正确的竞争意识就是——拼尽全力打败对手,但是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简直是圣人的标准啊!作为家长,成年人,你自己能做到么?
你自己能做到跟办公室同事公平竞争上岗,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了能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外露,能拥抱安抚被你打败的同事?败了能不羡慕嫉妒恨,能大方祝福,我们继续是办公室的好朋友?
大多数的成年人,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又何来培养心智尚未发育健全的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 面对竞争过程中的得与失,平常心最重要。
真竞争还是假竞争?
竞争的正面意义,是很多喜欢给孩子强调竞争意识的家长特别看重的,认为在竞争过程中能够提高孩子的能力,促进竞争力的培养。但是,在看重竞争的正面意义的同时,要区分哪些是“真竞争”,哪些是“假竞争”?
我们从小到大,尤其是现在,遇到的很多竞争往往是“假竞争”。在孩子参与的许多活动中,都能看到是家长在主导着;奥数、艺术节一定要获得第几名;讲故事比赛中,家长准备配乐、教动作、形体,把孩子指挥得“团团转”。看似是孩子的竞争,实际上家长“越位”包办了很多事,家长的意愿大于孩子的想法。
比如,前段时间在微信刷屏的某小学孩子研究苏轼的成果,各种让成年人闪瞎眼的老练霸道的论文,其实是家长的“贡献”。
还有大家吐槽幼儿园手工作业,家长疲于应对。你再看,家长们拿出来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手工作品,明显没孩子什么事,忽视了幼儿园老师强调的“亲子活动”,不要求作品多精致多漂亮,而是希望孩子多参与,哪怕是乱七八糟看起来的幼稚涂鸦。
可是太多家长出于竞争和攀比,急于拿出的是精致的作品,而不是孩子的参与度!要知道,交出一份熊孩子捣蛋乱做的东西在班里是多丢脸的一件事。
如果要竞争,孩子需要的是“真竞争”,而不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如今所谓的竞争意识,到最后培养起来的不是孩子的竞争力,而是家长的“攀比心”。
说到底,童年不需要刻意培养竞争意识。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竞争,谁都有想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意识。竞争意识也是人的一生从青少年时期萌芽,到中青年旺盛,再到老年渐渐淡化这样的一个过程。
尊重规律,这一过程没必要也不应该催化加速。幼年忙于竞争只会干扰成长,老年还不放松竞争,只会加速衰亡。
何况,孩子在学校有来自老师的约束和鼓励、有考试评价体系和成绩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排名、升学,这些中国学校天然自带的竞争压力,会毫不例外地压到孩子头上来的。
将来,孩子还会面对职业、家庭、中年危机等等带来的竞争压力。真能没心没肺、毫无竞争意识地自由活着,就这十来年而已。所以,别再加强竞争意识了,放过孩子吧。
最后收集了几句名言,送给我们的孩子和家长。
想赢的赢不了,不怕输的才能赢。
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备注:本文配图来自熊亮绘本作品《我们要第一》。
作者简介
山抹微云:资深品牌策划,自由撰稿人,不安分的好奇妈妈,亲子旅行践行者,著有旅行随笔《出发,总有新的世界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