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手上的筷子,
别让它成为疾病的“接力棒”。
先来问大家2个问题:
你们觉得自己家里的餐具干净吗?
在外吃饭餐厅提供的餐具,自己用开水烫一遍是不是就很卫生了?
其实,就算是消毒过的餐具,如果使用不当,都有可能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染媒介,尤其是筷子。
我们平时吃饭时,会经常给孩子、家人、朋友夹菜,这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喂孩子时,有时候甚至会跟孩子共用一双筷子,比如大人尝过以后再喂到孩子嘴巴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梁连春就提醒大家,以下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就可能在一顿饭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01
筷子最容易成为这4种传染病的“接力棒”
第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最容易被入侵感染。
手足口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触患者这三种途径。共用筷子,会导致手足口病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通过唾液交叉传染给其他人。
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的孩子,或者孩子学校有学生患上手足口病,家长应更注重孩子的餐具使用卫生,尽量让孩子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家人间交叉传染。
第二种:幽门螺杆菌传染导致的胃病
一说到胃病的致病原因,大家一般想到的就是饮食不注意、压力太大、水质等等,却很少知道胃病也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染。
这个罪魁祸首就是幽门螺杆菌。这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粘膜中的细菌,更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就是说家里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消化道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分享食物、混用餐具、接吻、家长把食物嚼碎了再给孩子吃等。
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有个20多岁的男孩子检查出来患有胃癌,原因竟是小时候他奶奶给他喂饭时,喜欢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他,致使他感染上幽门螺杆菌。
而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极高:
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平均感染率为62.8%,中国感染率已经从原来的70%下降到约50%(儿童为30%),感染人数高达7.68亿。”——《第五次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
需要提醒的是,现实中很多人体内都携带幽门螺杆菌,但只有一部分患有胃病甚至胃癌,所以一方面不需过度恐慌,另一方面仍需注意共享餐具的问题,不要让筷子成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媒介。
第三种:传染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它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在冬春季节比较常见。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病从口入”。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其传播途径与甲肝差不多,食物污染、粪-口途径传播是常见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两种病毒都很容易在空气中传播,更容易通过唾液传播,如果经常性与这两类肝炎患者共用杯子、碗筷,就可能经由唾液传染的方式感染上这两类疾病。
第四种:伤寒病
这里讲的伤寒病,不是中医里的伤寒感冒,而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甚至休克等。
由于是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所以也很容易通过共用筷子的方式传染,导致“病从口入”。
另外,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菌未排清,仍具有传染性。因此,家有伤寒病患者,哪怕是刚刚痊愈的,其碗筷餐具和生活用品都要尽量与家人分开使用。
02
1个办法规避
2个日常要注意
1个规避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认为:
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2个注意日常:
1)不要口对口喂孩子食物,有些家长或家里老人喜欢口对口给孩子吃的,更喜欢嚼碎东西再给孩子吃,或者跟孩子共用同一碗筷……这些习惯都可能将口腔内、肠胃里的病菌和病毒相互传播。
2)碗筷要洗净、晾干并进行消毒,如果没有消毒碗柜,将餐具放在锅里加水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将餐具浸没在水里,水烧开后10分钟就行了。
如果家里有这些传染病患者,也尽量让他们使用公筷,防止疾病从患者身上传染出去,切断传染源,是保护他人的表现。
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细菌,对孩子、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影响都很大。也别让你手上的筷子,成为将这些疾病传染给孩子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