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作者:互联网 01-17阅读:1180次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第一批生二胎的中国妇女已经成魔”,我们就把这篇文章丢进了编辑群,因为新来的两位编辑同事都是二宝妈妈。

没想到,晓莺同学真的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写了下面这一篇文章。

首先必须申明,童书妈妈绝对没有鼓吹大家都去生二胎的想法,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我们也有好几个同事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再生一个的想法。

只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二胎家庭,也没有鸡飞狗跳、几近疯魔呀!

在“2107最幸福的瞬间“的征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二宝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模样,特别暖心。

参差不齐乃是幸福本源,妖魔化地设想别人的生活只能吸引眼球,并不能帮人看清事情的原来样貌。

在晓莺家,二胎这种药简直是包治百病。

但是在你的家、我的家里,那就不一定了,就算二胎是种药,服用需谨慎,最需要的还是父母们面对生活的思考和智慧。

家有俩男宝,经常会被人同情:“哎呦,压力很大啊!两套房子准备好了吗?”

我无言以对,俩儿子就等于两套房子?别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我真的还没考虑过啊。

那天又看到一篇文章,说二胎妈都已经成魔,“养个老二把全家从中产砸到贫困人群里了,还把老大连累了。” “为了照顾小的,大的学习没空管了,自生自灭;为了去给大的开家长会,小的交给爸爸带,自生自灭。”

身为二胎妈忍不住有话要说,二胎妈不是成魔了,而是被大家妖魔化了。

什么时候开始那么多的家庭,开始把兄弟姐妹这样的至亲手足视为洪水猛兽了呢?

二胎真的就是来争夺父母的爱、时间、财富的竞争者吗?

每一个在小区带娃玩耍的妈都会说:“宝宝,要知道分享哦”,而事实上,我们不敢要二胎,是因为怕来自同胞弟妹的分享吧,哦不,应该说是争夺,我们的竞争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我们担心无法给大宝百分之百的爱了,无法全心全意陪伴大宝写作业,将来没有能力送两个孩子出国上学、买房子……

我们自以为的对大宝最忠诚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高度控制,我们去预设二胎后的种种可怕情景,说穿了,就是害怕对两个孩子成长的全面失控。

在我看来,失控并不可怕,适当的失控反而可以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最可怕的是父母拒绝失控,当二宝降临后,还是要像以前对一个孩子那样全面高度地控制,那么要付出的辛苦和代价就不是两倍,可能是四倍。

我觉得,如果真的那样,生二胎的好一点没享受到,养二胎的辛苦倒是翻倍了,还不如不生呢。

二胎,甚至三胎四胎,在人类的绝大部分历史里,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不是说独生子女家庭就一定不正常,但幸福的本源是参差不齐,绝不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 by 沈清

你今天能控制家里不生二宝,为了不让大宝“受委屈”,你能控制他的一生都不遭遇不如意和挫折么?

你今天能控制大宝当个学霸,在追求名校的路上一路狂奔,你也能控制时代的变迁,抵制人工智能的浪潮的来袭么?

所以,我想还原真实的二胎家庭生活,当然也是一地鸡毛,当然也充满挑战,但收获了更多的幸福和成长。

二胎让家庭无法再“高度控制”,却也给孩子留出了宝贵的成长空间;二胎让大宝二宝出现参差不齐,让他们相互激发,也让他们学习相亲相爱。更重要的是,二胎家庭正在发生的各种不可控,倒逼着父母们降低了自己的控制欲,降低焦虑。

用时髦的话说,二胎是一种疗愈。那么二胎这种药,到底能治什么病呢?

治好了我的娇气和焦虑

怀大宝的时候,我连茶都不敢喝,最爱吃的螃蟹只能眼馋;到二宝的时候,完全不记得有什么不可以吃的,百无禁忌。早上咖啡下午茶,热了冰激凌,馋了小龙虾。

怀大宝的时候,躲着不出差,怕自己火车上流产;到了二宝,一个人带着大宝,颠颠地去海南度假。一只手拉孩子,一只手拖行李箱,前面挺着肚子,后面还背着大包,赶飞机赶火车赶城际大巴。

怀大宝的时候产检,看人家有老公护驾,自己就鼻子发酸想找个地方哭一会儿;二宝的时候干脆带着大宝去产检,孩子感冒发烧就一个人带他跑医院打针挂水。

不仅肚子被撑大了

心也撑大了

最大的变化其实在心态。没想到怀过一次孕,不仅肚子被撑大了,心也撑大了。怀大宝的时候,情绪时常起伏,觉得没人宠没人疼,担心孩子不正常,担心工作没做好,担心生的时候疼,担心生完了没人带……

到二宝的时候,形势更严峻了,工作没了,父母老了,孩子也不是计划中的。但是我每天傻乐傻乐的,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孕期和大宝一起做了很多手工,画画,做饭,旅行,还心血来潮买了个缝纫机,给二宝准备小衣服。

生了之后差别更大。生大宝做月子鸡飞狗跳,不堪回首,我也有明显的产后抑郁症状。吸取教训,生二宝后,我进了老家的月子中心,婆婆妈妈统统不要,天天就是和月嫂聊聊天,做做瑜伽做做护理,没事干就折腾二宝摆各种造型拍照。

虽说还没降低到“老二照猪养”的地步,哪个娃生病,我还是头大如斗,茶饭不思,但面对大多数的状况,我不再焦灼。

大宝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二宝比大宝还挑食,肉不吃菜不吃鱼不吃虾也不吃,那就吃点白米饭白馒头吧,反正长大了自然就吃了。

大宝小时候,周末不是公园就是博物馆,假期去海南去巴厘岛,又要开眼界还想别输在起跑线。

二宝倒是8个月时就拎着去海南了,但就是拖油瓶一样到处拖着,没有专程为他设计行程。

现在周末大宝要在家写作业,我们一般就在楼下小球场带二宝晒晒太阳,以至能去小区的大球场,二宝就欢欣雀跃了。

女子柔弱 为母则刚

生完大宝的时候,我有段时间真的很抑郁,月子不应该是最舒服最享受的时光吗?我为什么恨不得明天就回去上班?奶孩子不是猫狗都会吗?为什么对我来说那么难?坐着不是躺着不是,少了不是多了不是?

我后来发现其实就是因为有了孩子生活变化太大了。女人柔弱,为母则刚。为人母是要真正脱几层皮的,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层层地脱,都是新皮当然会痛,二宝还是这么个折腾法,我的耐受力增强了,作为母亲,好像可以出师了。

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 by Jerring沈

疗愈哥哥的娇惯和孤独

很多人不敢要二胎,就是怕二宝来了横刀夺爱,大宝受委屈。可现在独生子女一人承受两代人4+2的爱,爱太多也是负担,生个二胎,反而给大宝减负了。

哥哥一开始

也是要“谋杀”弟弟的

大宝一开始是不接受弟弟的。刚怀孕的时候问大宝,我记得他非常生气,说不要小弟弟小妹妹,还说了特别狠的话,“把它放进烤箱里!用抽水马桶冲走!”

好在还有9个月长长的孕期,我会有意让他参与进来。B超单子出来我给他看,他说:“啊,你肚子里的是只肿头龙吧!”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我也会跟他讲:你当时也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的呀。

小宝宝胎动的时候,让他伸手来摸一摸,跟弟弟讲话,他都会觉得还挺有意思。有一次带他去产检,胎心仪里传来“咚咚”的声音,他很惊讶:“哦!轰隆轰隆的像火车一样!”

所以到弟弟降生的时候,大宝已经是满怀期待了。

如何让大宝

自发谦让二宝?

最初的半年多里,大宝是真的吃醋的,哭着说“弟弟把他的房间占了,还把妈妈占了”。

我也记不得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还是因为我们对大宝的一如既往吧,很少偏袒弟弟。有时候把弟弟留在家里,带大宝去看电影啊,逛博物馆啊,旅行啊,包括弟弟抢他东西,从来不说“你要让着弟弟”。

总会有人问,你家哥俩打架不?还真不打。

一般有冲突的时候是这样的,弟弟拿了哥哥的东西,哥哥大吼一声:“洋洋!这是哥哥的!”,然后就抢回去了。

弟弟就吧嗒流着眼泪跑过来,“妈妈,妈妈!”我看着这场景总觉得特可乐,我就抱着小的,擦擦眼泪,跟他说:“你拿的东西是哥哥的,你要去跟哥哥商量,哥哥,给我玩一会好吗?”

这样做是两个目的,一是不介入他们的事情,明确这是哥哥的东西,把决定权交给大宝;二是鼓励二宝自己去争取,去商量。

一般情况下,哥哥都会说,“洋洋,这个东西给你玩一下就还给哥哥,好吗?”然后弟弟破涕为笑,玩了一会儿就忘了,哥哥就赶紧收起来。

哥哥其实特别抠门,每次学校跳蚤市场只会买东西回来,一张纸都舍不得拿出去。他小时候的衣服玩具书本,都说要留给他自己的儿子。

但现在地下室藏的两箱玩具车,在哥哥的同意下,都拿出来给了弟弟,也被弟弟玩坏不少。

哥哥小时候的书也被弟弟据为己有,有时候,弟弟冲哥哥大喊“这是洋洋的!”哥哥会假装生气说“哥哥的!”但也就不再计较。

当然前提是,他最爱的兔子公主,他一书包的化石、模型、每年圣诞老人送的礼物,洋洋不会动,因为那就是哥哥的。

孤独了6年

终于来了个同类的捣蛋鬼

独生子女的孤独,是多少父母的爱都弥补不了的,而二宝的出现,其实是给大宝提供了一个“同类”。有时,哥哥就是把弟弟当成大玩具,会哭会笑的大玩具。

比如,哥哥挡住门口,弟弟就会从他的胯下钻过去,像只小狗,哥哥就总是这么逗他玩。当然,我们也没觉得他这是在欺负弟弟,那就是兄弟之间的游戏呀!

有了二宝,家里真的多了不少欢笑。哥哥终于有了个小跟屁虫,原来一个人玩着无聊的游戏,现在终于有了跟班。两个人在黑屋子里演电影,在架子床上玩城堡游戏,跟老爸枕头大战……

有时候,两个人还会玩“两个小孩抢妈妈”游戏,一人抱住我的一条大腿,这种时候我会觉得两个孩子真好,真幸福。

即使弟弟时常给哥哥捣乱,哥哥都是享受的。从弟弟会爬开始,哥哥做作业、上英语网课,弟弟都要来凑热闹,抢哥哥的椅子,哥哥就趴地上写作业,有时候还抱着洋洋上课,连上网络英语课的老师都会说“Sheep sheep big master is comming!”(洋洋大怪物又来了)。

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 by whatever

从众星捧月到双子星座

心理学有个“家庭星座”理论,原来我们家的结构就是典型的4-2-1结构,哥哥是众星捧月中间那一颗,也是最孤独的那一颗。有了弟弟就变成了双星结构。

外围大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偏转位移,不再那么全神贯注在哥哥一个人身上,他其实反而获得了一些成长空间。

比如,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盯他的作业,基本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丢三落四的习惯也改善了很多,因为家里人实在没有时间,老去给他送这送那。

而更重要的变化,来自双星之间产生的奇妙互动,大宝自身的责任感、关怀他人的能力,被新出现的这个小家伙激发出来。

弟弟生病,哥哥会像个小大人一样跟弟弟说,“你要吃药,要不然就要去医院。”哥哥自己生病了,会主动戴上口罩。

大宝原来自理能力特别差,洗脚都是奶奶给端盆倒水,脱袜穿袜。现在是哥俩一起洗,他给弟弟脱鞋脱袜,还帮弟弟擦脚穿鞋。

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by 春春

疗愈二宝的“难养”

不要二宝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带孩子太累,生一个都伤着了。两个当然更累,云淡风轻是不存在的。

但实话实说,二宝还是比大宝好带多了。一方面是自己没那么焦虑,不再事事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哥哥。

二胎这种药能治什么病?

▲ by李慧敏

如何“偷懒”带娃?

让弟弟跟随哥哥自然成长

在没有二宝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带孩子可以这么“偷懒”。大宝从小都是我们陪他玩,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嘛,不陪他就长大了嘛。但每天坑哧坑哧开火车,每天从早到晚回答他无休止的提问到喉咙沙哑,有时还会间歇性的奔溃。

现在二宝反而省事了,只要哥哥一回家就不要我们陪了,颠颠地跟着哥哥玩,哥哥干啥他干啥。

这种情况还延续到了与别的孩子交往,去操场扔孩子堆里看着就行了,完全不像大宝小时候,家里独出门也独。

因为什么都要跟哥哥看齐,刷牙、洗澡、理发这种很难弄的事情,到弟弟这里轻松搞定。

二宝学东西也特别快,大宝最开始拿笔画画是4岁多,一只手握笔,另一只手还要扶着笔尖。弟弟天天跟着哥哥做作业,不到两岁就能握笔画小蚯蚓了。骑滑板车、骑自行车也是,跟着哥哥和球场上的小朋友早早就学会了。

弟弟特别爱“攀比”,哥哥有电动牙刷,他特别羡慕地问:“洋洋呢?”我说:“等你长大,给你买。”哥哥上学,他也羡慕:“洋洋呢?”我说:“等你长大也上学。”给他买了个小书包,他就每天背着去球场上学。

哥哥掉牙他都羡慕,只有长大才能掉牙,所以弟弟特别期待长大。

同伴学习的效能

是跟父母学习的七倍

大宝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他怕电动牙刷,买了两年都没用,也怕掉牙,怕自己会大出血。带他去拔牙,我真是好话说尽,他还是恐惧无助。

这就像孩子在爬高,独生子女的父母只能在下面声嘶力竭地鼓励、加油,孩子一个人在上面依然胆怯。你给他做示范,说“这不是很简单”,也毫无帮助,因为你是大人,只能衬托出他的弱小无能。

可是有个哥哥真的不一样,哥哥蹭蹭蹭地上去了,翻身过去了,弟弟觉得“哇!好帅”,来不及害怕就跟着就上去了。

在双星系统里面,哥哥的存在对于弟弟来说,充分激发了他成长的欲望和动力,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特别缺乏的一种机能,也是我在养二宝过程中发现的最大的惊喜。

以前采访过一个教育专家,他说孩子能从同伴那里习得的东西,是从父母那里的七倍。而且很多重要的能力,只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比如合作力、领导力、勇敢、成就体验等。

我不知道他的数据是如何得出的,但在二宝身上,我确实明白无误地看到了这种作用的强大。

童书妈妈二胎使用指南

一、如何成为内心强大的二宝妈妈?

自我反省:我们自以为的对大宝最忠诚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高度控制。预设二胎后的种种可怕情景,也许就是害怕对两个孩子成长的全面失控。

降低自己的控制欲:二胎让家庭无法再对孩子“高度控制”,却是给孩子们留出了宝贵的成长空间。

心理建设:二胎让大宝二宝出现参差不齐,让他们相互激发,也让他们学习相亲相爱。

心中可以长期默念“幸福的本源是参差不齐,绝非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二、如何让大宝喜欢二宝,和平相处,继续成长

爸妈一如既往地爱大宝:凡事不偏袒二宝。单独带大宝出门,享受精心的亲子时光。孩子发生争执,从来不说“你要让着弟弟”。

不介入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

  • 明确物权,把决定权交给大宝;鼓励二宝自己争取,学会商量。但是大宝的心头宝绝对不可以动。

  • 捣蛋也罢,游戏也好,不要可以定性孩子之间的游戏,父母不介入,自然会生出和平的相处之道。

三:如何“偷懒”带娃?

减少对大宝的关注,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大宝自我管理的能力、责任感、关心照顾他人的能力,被二宝激发出来了。

让二宝跟随大宝自然成长:两个孩子自己玩的时间多了,不用父母陪玩,似乎更轻松,但是首先父母要学会放下对孩子生活的安排和管控。

善用二宝的成长动力:二宝成长的欲望和动力,让很多育儿难题都变得简单了。

相信同伴学习的效能:孩子能从同伴那里习得的东西,可能是从父母那里的七倍,很多重要的能力,只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比如合作力、领导力、勇敢和成就体验等等。

备注:本文图片引自童书妈妈在2017年最后一天征集的照片,详细内容请见看到大家的幸福,我们温暖得快要爆炸了:2017最幸福的瞬间,再次感谢给我们发来照片的热情的读者朋友。

作者简介

晓莺:童书妈妈编辑部编辑,70后,家有二宝,媒体工作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