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信奉这个逻辑,而且,正在按这个逻辑去进行孩子的教育。
但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这个该死的链条,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
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成功的永远是少数;每一个阶段,都会淘汰掉多数人,成就少数人。
从概率上讲,我们,包括你的孩子,我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 2017年全国高考共923.42万人,北大清华共录取3941,录取率为万分之四,也就是说,每个省份几十万个考生,命中北清的只有寥寥两三百人而已
一场高考,决定了近一千万人的命运,一等人只有不到4000人,其他的人,分门别类就此被划分了等级;
这些生命才刚刚成长了18年,就已经被剥夺了绝大多数发展的机会,可悲的是,正是这些被淘汰的人,反而继续认命并支持这个体系,使之继续延续。
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从念书的第一天起,就有99%的可能性,是注定失败的,是注定被淘汰的,是注定当炮灰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一边成为牺牲品,一边还要认可这是公平的教育呢?!
这个如此牢不可摧的链条,让绝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还让这些失败者去承认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我们不妨从这个社会上最成功的亿万富豪这个顶尖人群去分析一下。
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因素,“好学校”。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社会大学英雄榜”显示,登上胡润百富榜的2000多位资产达20亿级以上的企业家中,有一半人没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也就是说,其实最有钱的人里面,其实不都是考入“好学校”的,甚至,有一半的人连”普通大学“也没有进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果,就学历而言,要想拥有财富的成功,”好学校“绝对不是必要条件。
那我们再来看这个链条上的第二个“好工作”。其实就更简单了,绝大多数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第一份工作也都不是那么光鲜的。
比如,马云、刘永好、俞敏洪的第一份工作都是老师,刘强东开餐厅,马化腾做码农,王石是工人,许家印是炼钢工人,宗庆后是农场挖盐工,李书福是街头照相师,陈天桥当公司职员,主要负责放映幻灯片……就是说,现在我们认为是最成功的那些人,他们最初的工作一点儿也不算是“好工作”。
再来看第三个,“好收入”,这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发现最后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工作”的人,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人。也就是说,都是自己创业,白手起家的。
而我们都知道,自己创业可不算有什么“好收入”,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往往很多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哪里会一下子就飞黄腾达的。他们能够获得多少的财富,绝对和他们付出的努力,承担的风险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说,这个好收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我想,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发现,其实“好收入”并不等于“好生活”。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拥有多少财富,就要承担多少责任。
一个人可以拥有亿万的财富,但也要承担起亿万的责任。他们每天要考虑的,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工作和收入,他们还要为几百万甚至上亿人提供服务和产品……如果纯从生活的角度,成功人士能够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绝对是很少很少的。
从最成功人士的路径上,我们发现这个链条是不成立的。
那么,有人说了,我可不期望我的孩子会成为亿万富豪,只是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考不上北大清华,是个985、211就可以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也不要去创业冒那么大的风险,平安幸福地过日子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看起来挺稳健、朴实的愿望,其实也是很难用这个链条去保证的。
其一,好好学习的人,并不一定能够考上好的学校。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大家常常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学习好。其实,考试成绩好,最能体现的就是”擅长考试“的能力。
我们要认可”擅长考试“的人里面,有很多是”真正学习好“的人。但是,还是有很多拥有实际能力的人,不擅长考试;还有很多实际上有用的能力,是考试永远不考的。
比如,好奇心、创造力、交际能力、营销能力、经营能力、动手能力、联想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公众表达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这些实际上非常有用的能力,根本都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就是说,有那么多拥有这些宝贵能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到好学校里。
其二,上了好学校,并不一定学到好的能力。很多好的大学,在基本能力上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质量保证”。
比如,在很多行业里,并不是好的大学的毕业生成就最高,而且,就连基本的能力,也不一定是好的大学就一定好。
我在新闻行业做了近20年,遇到太多太多的优秀的记者、编辑、作家,不仅不是名校的毕业生,甚至很多压根儿大学学的就不是新闻系和中文系。我也在很多其他的行业里,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往往“野路子”出身,本身热爱某个领域,又拥有很强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最容易获得好的能力。
其三,用好学校的敲门砖,得到了好工作也不会长久。我们过于相信这个链条,就会把前一个条件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敲门砖”。似乎只要有了一张文凭,会考试,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
而实际上呢,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现在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外企也好,国企也好,就算当了公务员,也都要面临着政策的变化,行业的变化,更不用说技术的更新、科技发展的冲击了。所谓的好工作,就算有,也都是暂时的,别说保你一辈子的安稳了,能够有个三年五年的保障,就算是烧高香了。
所以,综上所述,很多人信奉的“四好逻辑”,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大多数人只是凭直觉,觉得这个链条看起来挺顺畅的,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实,只要你稍微多想一下,就会发现真的是不靠谱。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家长愿意相信这个链条呢?是因为这些都是简单的、外在的、可衡量的、可比较的、有具体标准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是很复杂的,根本不能用公式去套用的。所以,这个企图用这么简单的一个链条来设定人生的想法,从根子上就是错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上天来决定的,那么,上天绝对不会用这么一个偷懒的方式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个逻辑存在着。这个逻辑不是针对少数成功者的,而是关乎每个人的,这就是每个人去寻找自我价值的逻辑。
这个逻辑,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我们用所有的努力,去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价值的过程。
一个人,只要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也就知道从哪里去学习,去做什么事情;当他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还会终身去不断学习;只要他这样坚持了下去,是更容易获得很好的财富回报的;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幸福了吗?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个逻辑,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无论是早教、兴趣班培训班,还是小升初、高考填志愿,毕业后找工作等等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我们作为家长,无非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信任,也就够了。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