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遇到宝宝“打人”的情形,看到这种被认为没有教养的行为,顿时火气就要上来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打人了呢?!到底要不要来个以暴制暴,把这种行为遏制在摇篮里。但是,通过大声训斥或者意思下拍下宝宝的小手,就能如愿以偿地阻止宝宝的这种行为了吗?结果孩子并不买账,反而会变本加厉,因为,你一开始应对的方式就错了!
1岁多的孩子“打人”的事我也亲眼目睹,发现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这样的现象。椒椒1岁多的时候,我抱着她,跟她嬉戏,突然她的小手打在了我的脸上,然后还不止打一下,连续地打,还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我当时一愣,第一反应是不得了了,孩子怎么学会打人了。那个时间段的孩子,正处在大动作发育阶段,我能感受到她的手部已经很有力量。这难道是拿她的老爹来练手吗?看着她这么开心,“打人”的时候并没有很凶的样子,我想一定是我误会宝宝了。
和朋友聊起这个事,他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也有“打人”的现象。他家孩子的爷爷抱着,孩子也是用小手去拍打爷爷的脸,爷爷并不制止,还很开心。我朋友开玩笑地说孩子爷爷,“现在孩子小,打你开心,大了打你要伤心死了,所以要引导宝宝,教宝宝摸一摸脸就行了”。
打人在我们大人眼里,是对人攻击的暴力行为,而对于很小的宝宝来说,可能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宝宝跟家里人亲昵的时候,宝宝表示对大人的喜欢,去触碰大人的脸,但是孩子的手部动作控制还没完全发育好,力道也没有全部掌握。让人感受到,被孩子打的感觉。其实,这是孩子的表达方式,只是还没有学会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而且,这样的行为,并不能预测孩子未来,就一定会有暴力倾向,会欺负别的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打人,在很小的年龄阶段,是正常的行为,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想打倒对方的暴力行为。
宝宝打人,重在引导,而不在以暴制暴。有妈妈看到宝宝出现打人这样的行为,觉得要掐死在萌芽中,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制止宝宝的行为,可能当场宝宝被镇住了,但是后续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根本没有给宝宝示范该如何正确地表达。就像我碰到椒椒用小手打我脸的时候,我会引导 她,抓着她的手,说这样轻轻摸一摸,会舒服,刚才那样我会疼的。多引导几次,椒椒用小手打我脸的行为,慢慢就没有了,而是有时候轻轻地摸一摸。
宝宝打自己家里人,家人并不觉得会有什么。但是,在外面宝宝打人,面对对方的父母,我们就非常过意不去了。这时候一定要亲自示范,以免引起误会。
我经常带着椒椒去公园溜达,看到很多小朋友,互相追逐打闹。有的小宝宝,看到其他宝宝拿着好玩的玩具,就冲过去,做出了打的动作,玩具被打地上,然后捡起来就玩,被打的宝宝哇哇哭起来。这时候打人宝宝的妈妈,多会觉得颜面扫地,赶紧跑过去,摆出一副教训的样子,去打自己宝宝的手,或是大声训斥,最后宝宝哇哇大哭。
其实,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为了玩具拳脚相加,是很正常的现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做好正确的示范,首先应该先向宝宝表示,他刚刚的行为伤害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然后带着宝宝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表示关心。可能到这里,很多家长就处理完了,但其实遗漏的最重要的环节。爸爸妈妈需要和自己的宝宝沟通,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问宝宝是不是喜欢这个玩具,如果喜欢,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但是你可以问小朋友借,要经过小朋友同意才能玩。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下一次的尴尬。
如何减少宝宝打人呢?
首先,避免不好的示范。在宝宝不听话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烦躁,作出意思下拍拍孩子的屁股,心疼孩子,会假装地打孩子。但是,在孩子眼里,不管力道大不大,都是一些不好的示范。因为,大人打孩子,是在表达自己烦躁的情绪,孩子一旦学会,有同样情绪的时候,他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打人来表达。
其次,多关注宝宝,建立安全感。如果孩子被冷落,他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刷存在感,甚至表现出“打人”这种方式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孩子天生就有被关注的需求,我们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多关注宝宝,满足他的这种需求,而不能等到他为了引起注意,采取打人的方式。因为“打人的时候,妈妈就会来管我了”
小月龄宝宝打人,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许表达的是喜欢,也许表达的是寻求关注。因为宝宝的语言还没发育完善,他的表达方式单一,需要靠肢体动作。不像我们大人可以用说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打人”的方式,大人看来,则是暴力的倾向,总会让人不舒服。我们可以用正确的示范,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文/椒妈(头条认证育儿自媒体、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中级营养指导师、家庭亲子阅读推广者。)
“椒妈聊成长”中所有文字都是结合自身经历、经验所写的原创文章,欢迎评论、转发与收藏,也欢迎分享我的文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更多请关注 头条号/微信公众号 椒妈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