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作者:互联网 04-08阅读:4245次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绘图 | Holly

过机场安检的时候,苏晓的箱子被工作人员拆开检查,两个20L的冻奶箱里,整齐码着她一个月里辛苦攒下来的40公斤母乳。

——这是新闻特写《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奶你》里的一幕。在上海工作的妈妈苏晓,因为新房刚刚装修完,不愿意让孩子冒哪怕一丝风险,于是在产假结束后下定决心:把孩子送回老家四川绵阳,自己先回来工作,再每个月抽出一个周末,飞跃两千公里去“送奶”。

异地背奶的艰辛,唤起了太多妈妈的共鸣。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我国的法定产假是4-6个月,而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都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甚至以上。这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背奶妈妈。

她们几乎都抱着这样的信念:母乳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母子感情最重要的维系。

为了这个信念,她们与装着挤奶器、冰袋的小包形影不离,出没在厕所、办公桌下、甚至堆货的仓库,隔几个小时就要玩一次消失……

家人不支持、环境不允许、尴尬事一大串,鬼知道为了给娃一口母乳,背奶妈妈都经历了些啥?

工作十万火急,我的奶涨得更急

薇薇带着背奶包返工的第一天,女同事就一副过来人的姿态预言:你要有心理准备,奶会越来越少。

很快,这句话就应验了。

薇薇是记者,碰到临时有采访,拿着包就得往外跑。因为挤奶不及时,奶量骤降,她一个马大哈,第一次规规矩矩记起了产奶原则:

别人生气我不气,奶量减少无人替。准时挤奶不能拖,娃的口粮才能多。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奶量减少这个事儿,她太焦虑了。总觉得亏欠了孩子,但是,在突发事件、抢独家抢首发的压力面前,她要挤奶这件事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有一次发生大火灾,她的任务是去医院采访伤者。大家都等着她能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工作群也已经炸开锅。

工作十万火急,她的奶涨得更急。发完稿捂着坚硬如石头的胸,她默默对自己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下次一定按时挤奶。

虽然她知道,下次突发事件来的时候,她依然只能做一样的选择。

不出意料,当天她就犯了乳腺炎。

第二天要跟后续报道,她的状况不太好,想要请假,领导却颇有深意地说“当妈后真的不一样了啊”,让她记忆犹新。

办公桌、厕所,都是背奶妈妈的“战场”

公司没有专门的哺乳室,办公室又是大通间,小凯的挤奶场所,只能选在了办公桌下。

小凯开玩笑说,宝宝的口粮是头等大事,当妈后,真的没太在意脸皮了。

但她还是有顾虑的,因为直接在办公室上手,她没有用泵奶机——马达声“嘟嘟”,叫得暧昧又醒目,还要怕人嫌弃吵。她于是练成了“绝活”:找准位置,手动挤奶。但姿势摆久了会累,她只好加快手上的速度。

结果是,机械性的手动重复,落下了腱鞘炎的毛病。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比起小凯,丹红要幸运一些。丹红的单位设了哺乳间,但也有不巧的时候,因为毕竟有哺乳需求的妈妈是少数,哺乳间有时候也总会被当作会议室“征用”。碰到奶涨得不行,丹红就只好跑去厕所的小隔间。

为了保证奶的卫生,丹红得小心翼翼,比在哺乳室要谨慎10倍,每次都得花上大半个小时。

女厕的坑位紧张,好几次从厕所出来,都被排队等位的女同事笑话“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么辛苦背回去的奶,结果成了洗面奶

二宝6个月后,阿芝复出工作,每天背着电脑包和背奶包挤公车。

到了中午,她会摸进一间间办公室——找空房间挤奶。看着奶滴落在瓶子里的那一刻,才感到片刻放松:今天的“任务”完成了。

辛苦自不必提,她想的是只要自己还有一口奶,就要给孩子喝到最后。

但在婆婆眼中,这事“吃力又不讨好”:折腾大半天,这奶是不是营养都没了?

阿芝不厌其烦地给婆婆“上课”:背回去的奶营养并没有流失,并且储存的母乳一般可以在室温放上3小时、冷藏3天、冷冻3个月 。每天上班前,她都叮嘱婆婆热奶的事,也会认真在储奶带上做好标记,方便老人认清……婆婆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有一次提早下班回家,阿芝看到婆婆在给孩子擦脸,用的是她辛苦背回去的奶。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比起辛苦,这是种更让人难以下咽的苦涩。

不就背个奶么,能有多累?你试试!

每个背奶妈妈都是贪心的。

她们想唤起职场上那个奋力工作的自己,也想留住家里那个母爱无敌的自己。她们聚集在微信群里,共享挤奶地点、分享背奶心情、互相加油鼓劲。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用在她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只是,“养大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母爱固然伟大,却不该让妈妈独自承受背奶的不便和尴尬。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商场和公共场所开始为母乳妈妈这个特殊群体提供环境,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