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有位朋友跟科长抱怨,说自己的宝宝看起来总是“脏脏的”,耳屎都快溢出来了,肚脐上的泥擦都擦不掉,该怎么清洗才能让宝宝白白嫩嫩惹人爱。
虽然我们经常强调,讲卫生的宝宝更健康,但宝宝身体很娇嫩,有些部位过度清洁反而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今天,科长就跟大家好好强调一下,宝宝身上的哪些部位不能过度清洁。
耳屎——不是你想掏就能掏!
宝宝的耳屎,不建议掏!
为什么宝宝的耳屎不能掏?
美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每个月有1000个孩子因为棉签导致耳朵受伤而被送进急诊室。
研究人员分析了1990-2010年的数据,发现在耳科就诊的有超过25万孩子,是因为棉签导致的耳朵损伤,包括鼓膜穿孔、感染甚至永久性听力损伤。而大多数损伤是由掏耳朵引起的。
耳道天生具有自洁能力,耳屎会自行排出。
不仅如此,耳屎还能够有效地阻碍灰尘、飞虫等异物进入耳朵,掏耳朵反而容易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划伤宝宝娇嫩的外耳道皮肤,让细菌趁虚而入。
所以说,耳屎,不是你想掏就能掏!
宝宝耳屎很多怎么办?
如果宝宝耳屎过多,堵塞了整个耳道,引起耳痛、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则需要清理耳屎。
错误方式
用棉签、手指甲或者掏耳勺等东西戳入宝宝的耳朵!
这样虽然能掏出部分耳垢,但是会让藏在深处的耳垢被堵得更深。还有可能损坏耳道和鼓膜,伤害到宝宝的听力。
正确方式
1.耳廓内的耳屎:用清洁的棉签或毛巾把耳廓内的耳屎弄出来即可。千万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往耳内伸了。
2.外耳道的耳屎。取外耳道的硬耳屎,最好由医生完成,去医院前,可以先使用软化耳屎的滴耳液,比如碳酸氢钠滴耳液。
注意:家长切莫用自己的指甲或牙签等尖锐物给宝宝掏耳屎!
肚脐泥——能洗不能使劲儿抠
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肚脐眼连着肠,不能洗不能抠,抠了会拉肚子、烂肠子。
事实上,宝宝的肚脐可轻洗!但不!能!抠!
宝宝的肚脐泥有异味正常吗?
肚脐作为脐带的遗迹,在宝宝出生后就没有什么特殊的生理功能了。
肚脐上的污垢是皮肤脱落的细胞与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跟胳膊上搓出来的泥团没什么区别。
一般这些污垢无味也无害,如果发现宝宝肚脐发臭还红肿,很可能是脐部感染了,多是因为闷热潮湿、扣破皮肤、清洗不当造成的。
宝宝肚脐如何清洗和护理?
错误方式
抠肚脐或者洗得太用力。
抠肚脐虽然不至于“让肠子烂掉”,但会触及内脏的神经发射,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
也不要用力搓洗,擦破皮的话容易发生局部细菌感染而导致脐炎。
正确方式
1.用蘸水的棉签或者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净。
2.新生儿用清水洗肚脐就足够了,大些的宝宝可以用婴儿肥皂、沐浴乳轻柔清洁脐部。
3.肚脐污垢很多的话,可适当用橄榄油软化肚脐的污垢,轻柔地用棉棒挑出来,不要抠。
用蘸水的棉签轻轻擦拭
私处——男女宝宝护理各不同
宝宝大小便后或者洗澡时,要注意清洗私处。男宝要重点清洗肛门以及小香蕉,女宝要重点清洁肛门以及小花瓣。
男宝宝私处如何护理?
错误方式
1.男宝宝的包皮和龟头没有自然分离前,强行翻开包皮清洗内部。
男宝宝出生后头 3 年,包皮与龟头相粘连,如果强制翻包皮,就会为细菌打开入侵的缝隙,有可能造成感染。
2.使用特殊清洁剂给宝宝清洗。
正确方式
1.清洗外阴:每天洗澡时冲洗外面即可,不需要特别护理。
2.清洗包皮垢(包皮与龟头间的乳白色物质):涂上橄榄油 1~2 分钟,再用浸满油的棉签轻轻擦拭即可。
3.上翻包皮清洗:宝宝3岁后,包皮与龟头会逐渐分开,可轻轻将包皮推开,用清水清洗包皮内侧。最后让包皮自然回弹包裹住阴茎头。
4.清洗蛋蛋:要清洁私处皮肤的所有褶皱处(包括蛋蛋下面),特别是沾到粪便的时候。
女宝宝私处如何护理?
错误方式
1.用沐浴液或婴儿皂洗涤外阴。这会削弱宝宝外阴的自洁能力。
2.过度清理宝宝的阴道分泌物。
女宝宝出生后的最初6周左右,阴道会排出透明或白色的黏性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属于正常现象,随着生长,分泌物会减少并最终消失。
如果分泌物呈绿色、发出臭味,或分泌物持续6 ~ 8周以上,应考虑就医(阴道异物可引起阴道感染和产生分泌物)。
3.阴唇粘连,过早手术分离。
在3个月 ~ 6岁的女宝宝中,大约1/3 ~ 1/4会存在阴唇粘连,绝大多数粘连范围较小,如果没有超过1/2,那么,可以继续观察。随着生长,大多数阴唇粘连会自行消除。
如果宝宝没有出现排尿费力或尿路感染,就不需立即手术分离,7~8 岁时可自行分开。
正确方式
1.清洗外阴:用温水从上至下冲洗,用干净柔软的毛巾从前往后轻轻擦拭。
2.待局部自然干燥后,可用吹风机将局部吹干。
3.大腿根部的夹缝里也很容易粘有污垢,可以用一只手将夹缝拨开,然后用另一只手轻轻擦拭,等完全晾干后再穿上纸尿裤,否则容易发生尿布疹。
气温逐渐升高,宝妈在给宝宝身体清洗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关键部位,避免因不正确的操作给宝宝造成伤害。
【科学家庭育儿】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
更多育儿难题,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家庭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