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长补看了《妈妈是超人第3季》,节目里有这样一幕:
邓莎儿子大麟子不小心撞到了饺子,邓莎要求儿子给饺子道歉,但大麟子就是不肯张口。
很多家长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宝宝犯错后倔得很,说不听、打不得,真不知道怎么办?
低情商的家长
用打骂逼迫宝宝认错
去年一则视频在网络引起了热议,网友们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家长以为自己的态度很好,觉得自己在讲道理 …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我关门哭,我爸还踢门,继续骂我……”
宝宝犯错了,很多家长逼迫宝宝必须道歉,或直接帮助宝宝收拾残局。
这2种处理方式看似三观很正,但缺少温度。
逼迫宝宝必须马上道歉
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是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情绪包括家长和宝宝的情绪。
很多家长愿意为宝宝倾尽所有,但就是不愿意给娃一个好脸色。
宝宝对情绪非常敏感,家长对宝宝怒火相向的时候,宝宝只有一个想法:“妈妈不爱我了。”
这样宝宝早早学会察言观色,犯错后想到的不是弥补,而是找借口以免于家长的责骂。
另外,家长的歇斯底里能威慑到宝宝,但也做了错误示范,对宝宝未来性格的塑造有害无益。
直接帮助宝宝收拾残局
也有家长认为宝宝还小,没有能力承担结果,因此习惯地为宝宝的错误“买单”。
电梯里,宝宝按下所有楼层按钮后,家长边道歉边骂孩子:“这孩子找抽啊?”“他还小不懂事。”
家长认为这是爱,但爱有条件。一边付出,一边将内心的愤怒、抱怨加之在宝宝身上。
家长的这种做法就是在暗示宝宝:你乖乖听话的时候,爸爸妈妈才爱你。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更需要爱。”
高情商的家长
用共情鼓励宝宝认错
被家长批评或惩罚时,大多数宝宝存在负面情绪,这时的宝宝油盐不进,那家长该怎么办?
看到、接纳宝宝的情绪
犯错会惶恐,被批评会埋怨……所有人都一样。
宝宝的语言能力有限,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只能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表达。
只有负面情绪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时,宝宝才能从情绪中走出来,才能正视自己犯的错误。
用共情鼓励宝宝认错
家长需要教宝宝认错,而不是逼宝宝认错。
家长逼迫下的“对不起”只会流为一种形式,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宝宝犯错后嘴硬、不认错,多数情况是缺少共情能力,不知道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文章开头的例子——邓莎逼迫大麟子道歉失败后,她抱起儿子,耐心地说:
“妹妹磕着脑袋很疼的,有人撞着你,你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跟你说对不起?”
这就是共情。
共情能让家长贴近宝宝的心,让宝宝心甘情愿地道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迫于家长的“你必须……”后不情愿地说“对不起”。
3种惩罚方式
比打骂更有效
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不仅是让宝宝知道自己错了,还要让宝宝知道错在哪里。
表情告诫
很多时候,表情告诫比体罚来得更温和,往往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波妞“吃拖鞋”,贾静雯摇头制止
宝宝做得好,家长给予满意的笑容鼓励;宝宝做错了,家长用严肃、生气的表情制止。
制定奖罚规则
和宝宝一起制定奖罚规则,让宝宝及时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也能促进家庭规则的执行。
“Time-Out”
“Time-Out”是国外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方便执行、见效快,适用于3~8岁的宝宝。
比如宝宝和小朋友抢玩具,家长按照约定,把宝宝抱到固定地方冷静几分钟。
时间一到,家长立即给宝宝一个拥抱,同时问宝宝:“妈妈为什么让你站在这里?”
“Time-Out”使双方都冷静下来,避免家长控制不住情绪过度惩罚宝宝,也让宝宝意识到错误。
权利“剥夺”
心理学上,惩罚的定义是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
当宝宝做错事情,家长可以增加一个厌恶刺激或减少一个喜欢刺激,随机变通地惩罚宝宝。
对宝宝来说,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不能做想做的事,这样宝宝才能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自然后果法
让宝宝记住“不能做某事”,简单直接的方法是体验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同时有弥补的机会。
比如宝宝淘气按下所有电梯按钮,那家长可以带宝宝走出电梯,同时对宝宝说:
“到哪层楼按哪层按钮,这是规定。妈妈愿意陪你等下一趟电梯,但你已经迟到了。”
当宝宝处在危险中、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或宝宝不在乎这件事时,不建议采用此法。
总之,心平气和的沟通代替歇斯底里的指责,平等耐心的对话代替不肯落下风的对峙——
宝宝真正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才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