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作者:互联网 07-11阅读:5431次

爸爸妈妈肯定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我们难免不注意说错话,让孩子感到受伤、困惑、内疚……

如果爸爸妈妈们,在平时的育儿学习中,多注意一些常见的“口头失误”,那么,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时候,就能使用更亲和、对亲子关系更有益的语言了。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来看看我们平时“一着急”、“忍不住”、“没注意”的时候通常怎么说。

1、“不要吵我”

爸爸妈妈也是人,当然也有想休息、想自己静静、想专心工作一会儿的时候。所以,作为我成年人,当然很理解爸妈们说“不要吵我”时候的心情。

只是孩子不一样。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信赖的人,自己的爸妈对自己说“不要吵我”,孩子容易理解成:

“爸妈不喜欢我说话”;

“爸爸妈妈不在意我说的话”;

“爸爸妈妈想把我甩掉”……

特别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更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了。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更明确、具体的要求,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在给孩子建议一个替代方式,就更好了。比如:

妈妈要工作,需要你安静地坐在小垫子上(具体要求),你可以用小黑板画画(替代方式),妈妈工作完就来给你讲故事。

当然, 我们大人也必须注意时间,过一会儿就要出来看看。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子,无论如何都很难自娱自乐一小时的。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2、“你总是这样……”

“贴标签”好像很容易解释一切,但事实上,“负面标签”后患无穷。

“你总是爱哭”;“你就是害羞”;“你总是喜欢打架”;“你就是这么懒”……

孩子不会怀疑自己听到的内容,于是负面标签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就事论事,谈论和解决特定的行为,比如:“你总是喜欢打架”,不如说:“你刚才和小宝抢玩具,你打了小宝的头,小宝很痛,你看他都哭了”。

3、“不要哭!”

类似的还有“有啥好哭的”;“男孩子要勇敢”;“你是大姐姐要勇敢”……

有时候爸爸妈妈下意识就说:“不要哭”,也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时刻都开开心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沉浸在不好的情绪中,

但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说“不要”,并不能让孩子感觉更好,反而还给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的感情无效,你怎么可能感到悲伤、害怕,这是不可能的。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不否认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的感受命名,比如:

“哥哥说他再也不跟你玩了,你肯定难过极了”;

“你还不熟悉海浪,觉得有点吓人,妈妈跟你站在一起,让海浪挠挠我们的脚指头,妈妈保证不放开你的手”。

通过爸爸妈妈理解的话语,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感受的词汇,能够顺利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孩子就不用哭了。

4、“你看看人家……”

从我们自己小时候开始,“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永远我们无法超越的高山。

“你看哥哥都能自己穿外套”;

“你看弟弟比你还小呢都能自己上厕所了”;

可是,孩子是他自己,不是那个哥哥和那个弟弟。

给孩子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确实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不要让孩子听到爸爸妈妈这样刻意地比较。

孩子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有自己发展的节奏,和别人比较,对改进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帮助,反而让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或逆反。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鼓励孩子当下的小成就。

与其说“你看哥哥都能自己穿外套”,不如说:“哇,你今天自己穿上了一只袖子”。

5、“你故意的是不是?你明知道你还……”

学习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通过探索,使用全身的感官来学习,比爸妈的语言讲解更便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

所以,孩子可能并不是“明明知道,故意捣乱”,他只是想反复试验一下,也许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即便没有,他也想把刚才的结果验证一下。

但如果爸爸妈妈说自己“你明知道你还这样”,孩子很可能觉得自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只会调皮捣蛋的孩子”;“只会做错事的孩子”。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既然孩子希望探索和实验,我们可以给孩子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与其说:“你明知道你还这样做”,不如直接提出具体的做法:“你试试那样做呢,你那样做,妈妈更喜欢,谢谢你”。

6、“你再敢这样,我就……”

通常,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自己非常生气的时候,才忍不住发出这样的威胁。

于是,这个威胁通常是都是随口说的,并不是真想这样做,也没好好思考可行性,比如:“你再这样我就把你丢出去,不要你了”。

结果就是,孩子如果真犯了错,爸爸妈妈不可能真把孩子“丢出去”吧?这个时候就“兑现也不是,不兑现也不是”。反而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说的话,也没什么力量。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威胁孩子“不要这样做”,不如开发出建设性的策略,给孩子重新定个方向,把孩子从当下的情景中转移出来。比如:“你再这样做我就……”改成:“你要是那样做就更好了”。

7、“等你爸爸(妈妈)回来,看他(她)怎么收拾你”

这其实是另一种威胁。

特别是小孩子,更需要对他的行为做出及时反馈。否则,等爸爸回家时候,即便孩子被惩罚,都忘记自己刚才到底做错什么了。

而且,将责任推卸给另一个人,不仅会破坏自己的权威,还让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了无辜的“黑脸”。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的话不用听”,或者“爸爸是个坏人”。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怎么做更好?

如果觉得孩子的行为不能接受,那么当下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及时解决。

与其让“爸爸回来收拾你”,不如自己提出建设性的策略,提出更明确、具体的要求。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上面提到的这些语言,如果能少说一点,那我们面对着孩子的时候,“暴脾气”也会少发一点了。

我当然理解很多爸爸妈妈会说:

“做不到啊”!

“忍不住啊”!“

“道理我都懂,但是脾气一来都忘了”!

这很正常,既然自己的孩子才2、3岁,那我们当父母也才2、3年,现在做得不够好,只是因为我们也才开始练习做父母而已。

“失策”,本来就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

幸运的是,明天会有另一次机会。